“三夏”时节,广袤的乡野大地,又呈现一片丰收景象。麦浪翻滚粮归仓,常州夏粮收购工作已接近尾声。
如何打一场夏粮丰收仗?确保颗粒归仓?储粮之仓,长什么样?
跟着小编一探究竟。
夏粮 · 丰收
常州金坛区薛埠镇茅东村委种粮大户赵元种植了1000多亩小麦,目前已收割结束。经过预约,6月8日下午,赵元将粮食运送到江苏薛埠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经过扦样、检测、称重等环节,半个小时就完成了粮食售卖,效率比以往提高了一倍。
在粮库大院,除杂机高速运转、轰鸣阵阵,流金般的麦粒经过除杂,再由传送带送入粮库中,空气中传来阵阵粮食的香气。
为帮助农民顺畅售粮、企业有序收粮,各地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提前联系当地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签订订单收购协议,让种粮农户吃下“定心丸”,并积极开展代清理、代烘干等业务。
“金坛区发改局党委委员 金坛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 练龙俊:我们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积极推广预约收购模式,合理安排收购计划,避免收购集中扎堆。”
夏粮丰收、仓廪丰实。
江苏薛埠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是目前金坛区唯一政策性粮食运作企业,截至6月7日,公司已累计完成线下收购2400吨、线上采购2157吨小麦的入库。粮库信息智能化,实现了对粮堆温度、湿度、气体等远程在线监测。看似普通的粮仓,因为科技的加持,确保入库粮食看得见、管得好。
今年5月持续的晴好天气加速了小麦成熟,常州小麦开秤时间较以往有所提前,从前期小麦品质测报结果看,今年小麦预计等级均在三等以上,食品安全指标良好,质量情况整体好于去年。受国际形势、农资成本等因素影响,小麦价格持续保持高位,目前价格比去年同期高每斤0.3元左右。
“市发改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处三级主任科员 蒋姝:严格执行国家收购政策,及早落实粮食收购资金计划,确保“钱等粮”,杜绝“打白条”现象,切实维护售粮农民利益,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秋粮 · 播种
不误农时,夏种大计,也在龙城大地有序推进一批现代化、智能化的特色农机的涌现,让常州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新北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育秧中心厂房里,两名工人正熟练操作着全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线,一只只秧盘被依次放上传送带,随着机器运转,精心调配的营养土、水稻精品良种被均匀播撒在秧盘里。移下流水线后,这些秧盘经过叠盘暗化,再被小心翼翼地移送到秧田,在自动化水肥设备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这条育秧流水线,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
在园区的粮食生产无人农场核心区,工作人员操控的无人插秧机格外“吸睛”。沿着地理信息测绘系统自动生成的路径,无人插秧机开展精准插秧作业。一株株茁壮的秧苗整齐有序地植入水田,田间转眼就披上一层薄薄的“绿衣”,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和传统的人工驾驶相比,无人插秧机不仅节省了一个驾驶员的人工,还能通过精准计算,有效提高秧苗覆盖率,实现增产增收。
目前,这个农场正在探索耕、种、管、收四个环节的全程无人作业。此外,通过“智慧管理平台”,集成各类传感器产生的大数据,利用算法给出科学种植指导策略,变革大田农业生产模式。
在金坛区指前镇春海家庭农场,一台机器人秧盘码垛机在平稳运转,一条生产线包括秧盘输送、铺土、压实、播种、覆表土、洒水、平土等工序,已经实现了播种的全部过程,仅一台机器就实现了从前需5-6人的流水线工作量。在农忙的关键时刻,“机器换人”真正实现了农业的“解放”双手。
各种新科技农机层出不穷,助推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成为了“主角”。据初步汇总,2021年,全市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为65.4%。去年,武进区更是被列入,全省第一批省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名单。
与此同时,不仅仅停留在生产应用端,在农机研发制造端,常州的一批骨干企业也在持续发力。
由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制造的智能拖拉机,依托国产的北斗导航系统,可以实现无人化操作,也是目前国内实现量产的拖拉机里,马力最大的一款。智能拖拉机油箱加满油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作战”能力抵得上100多个劳动力。
经过多年发展,常州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农机产业链,拥有农机及零配件企业300多家。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约占全省的30%,并拥有农机行业高新技术企业7个,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9个产品被认定为省、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当前,围绕“532”发展战略,常州还在积极实施粮食生产绿色化、智能化提升行动和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力争到2025年全市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70%。
(来源:常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