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位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旁的运河非遗体验馆热闹非凡。一场汇集了雕版印刷、扎染、玉雕、金银细工等非遗技艺的市集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打卡。与很多市集不同的是,这场市集由五位非遗传承人组团发起。
自筹资金、购买物料、招募摊主、宣传推广……他们化身为策划者,用新思路走出非遗传承新路子。据悉,该市集自6月1日开市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两场。
组团开办市集 摊位免费入驻
今年58岁的祝洪萍是该市集发起人之一,她从事印染工作三十余年,有着深厚的图案设计与制作功底。自去年6月运河非遗体验馆开馆以来,祝洪萍便和雕版印刷、玉雕、金银细工、茶文化4位非遗项目传承人入驻该馆。
如何借助当下流行的市集形式,将馆内非遗项目送到市民面前,推动非遗融入百姓生活?祝洪萍和其他4位非遗人多次聚到一起开会讨论达成共识后,大家自掏腰包、采购桌椅,免费招募手工艺摊主。经过一个多星期高效推进,市集共吸引了糖画、团扇、发簪等近30家摊主报名。
“90后”国风博主吴伟是摊主之一,他告诉记者,他和朋友日常主要从事发簪、头花等古风配饰制作,得知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旁,有个非遗市集正在招募手工艺摊主,他和朋友第一时间报名参与。“摊位免费提供,主打手工艺作品,这是一个既有人情味又有文化味的市集。”吴伟说,能够和非遗传承人集体练摊秀技艺,感觉很有意义,既可以宣传推广非遗技艺,也能提振消费信心。
贯穿扬州夏夜 致力非遗传承
6月1日至5日,这场距离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仅有数百米之远的特殊市集顺利开市。有“印刷史上的活化石”之称的雕版印刷,富有扬州运河元素的手工扎染围巾、包包,各种金银细工制作的发簪、发钗,惟妙惟肖的通草花作品……首期20多个摊位精彩亮相。手艺人摇身变为市集摊主,一边展示手工技艺,一边向市民介绍非遗文化。
“当时恰逢儿童节和端午节,人气还可以,但真正火爆是第二期。”祝洪萍告诉记者,6月10日至12日,第二期集市成功破圈。“从下午5点开市到晚上9点半闭市,人流一直不断,大家穿梭在摊位前,满满的烟火气。”祝洪萍笑着说,有很多摊位的营业额相比第一期翻了一倍。
“市集有人逛,手工作品有人喜欢,就是我们坚持的最大动力。”祝洪萍坦言,作为非遗手艺人,以前经常把自己锁在门内潜心做技艺,现在改变思路走出来,对自己来说是一次挑战。初次办市集,过程中存在很多小问题,比如灯光少了,晚上市集很黑等,好在摊主们抱团取暖、纷纷出力,大家有灯的带灯,会宣传的就卖力宣传,都在用心把市集办得尽善尽美。
“这场市集将贯穿扬州整个夏夜,预计将摊位扩大到40家左右。”祝洪萍透露,后期他们将在运河三湾风景区的支持下,进一步围绕宣传运河文化、非遗项目推出系列主题市集,将运河非遗与当下生活、文旅、消费融合,吸引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悟非遗魅力,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共赏扬州“好地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