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综合利用被誉为“捡回另一半农业”,如何变废为宝,实现“秸”尽所能,吃“秆”榨净?近年来,江苏省新沂市积极探索,建设“收、储、用”秸秆利用体系,从“还田”到“离田”,秸秆综合利用真正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走进新店镇红旗村一处的麦田地,满目金黄,一派丰收的景象。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一排排小麦被卷入机器,在自动完成小麦脱粒后,小麦秸秆则被收割机碾成碎片埋入土层,使秸秆碎屑与泥土充分融合,立即成为了田间的“上等”肥料。
“家里面种了20多亩小麦,都是机械化收割,收完以后使机子把草还田,掩在地里面,然后放上水泡地把地泡好了之后,就准备机插秧栽水稻 。”村民张长夫告诉记者。
“闹心秆”变成“绿色秆”,最大的“功臣”还是秸秆还田的再利用。离张长夫不远处的一处麦田,巨大的秸秆拢草机和打捆机也正在开启“变废为宝”的“逆袭”之路。金黄色的麦秸被合拢到田间后,后来的打捆机将它们“吸”入囊中,旋转、压缩、捆绑,不出一分钟,一捆弧度均匀的圆柱形草墩就被“吐”了出来。以往村民们不愿收拾的废秸秆,却成了村民葛修强眼中的“香饽饽”。
“过去,我们老百姓自己把这些麦草秸秆运走犁田,既费时、费工、费力。一亩地还浪费好几十块钱,现在政府统一把它运走,为我们老百姓节省了开支,另外土地也平整了,对粮食生产增产有很大的作用。今年我一共种十几亩小麦,抓紧趁着天气把这个草打捆离田。”村民葛修强开心地说。
一个个草墩捆绑好后,被工人们转运到田头整齐码放。在该村的一个草墩放置点,一辆大型叉车“捡”起一捆秸秆,高高举起,稳稳当当地放入大型平板车上,摆放整齐后再进行下一捆作业,确保这些“宝贝”能够平安运输到新沂市金枝秸秆开发有限公司。
“我们公司采取购买机器为老百姓免费打捆离田,秸秆经过我们打捆运输到我们加工企业,经过二次加工,然后再销往各个食用菌基地,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料,可以作为产品包装用的,可以作为产品纸板,还可以作为一次性手提袋和餐具、餐盒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品。”新沂市金枝秸秆开发有限公司蒋子义告诉记者。
新店镇的秸秆综合利用让“包袱”变“财富”。今年,该镇共有6万亩小麦喜获丰收,从小麦收割当天秸秆回收工作就陆续开始,共有两组大型拢草机和打捆机作业,一亩地出一捆,一天能回收近1500亩秸秆。
新店镇副镇长石坚说:“今年我们镇里实行秸秆还田、生态犁耕深翻及秸秆离田。其中秸秆还田4.6万亩,秸秆离田1.4万亩,其中秸秆离田这块我们全部进行了饲料化回收、秸秆燃料化及造纸利用,一亩地补贴20元,目前,全镇共有 1.4万多亩秸秆得到了有效回收利用。
“秸秆秆”变成“金秆秆”,秸秆也开启“逆袭”之路。眼下,新店镇北涧村、港头镇纪滩村、蒋黄村各村的麦田里,到处能看到小麦秸秆打捆离田的繁忙景象,成为今年三夏生产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为苏北粮食的主产区,新沂市每年产生约105万吨农作物秸秆。在秸秆禁烧令之下,秸秆也开启了绿色低碳的“人生旅程”:秸秆还田、秸秆颗粒、秸秆发电……不起眼的秸秆变成有机质滋养着黑土地,更串联起一个个循环经济链,实现“变废为宝”。为确保小麦秸秆顺利离田,新沂市农业部门已经建设了“收、储、用”秸秆利用体系,将秸秆回收进行综合利用,成立10家收储企业,建设14处麦秸收储中心,组织协调打捆机、搂草机、抓草机90多台和180多辆运输车,大大方便了农户整理土地、提升肥力、增产增收。据统计,今年的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超过96%,秸秆还田率将超过80%,基本形成了肥料化利用为主,饲料化、燃料化稳步推进,基料化、原料化为辅的综合利用格局。从“还田”到“离田”,从“秸秆秆”到“金秆秆”的转变,秸秆综合利用真正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综合:新沂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