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暑气炎炎,何以度夏?典藏文物约你梦幻联动传授“秘籍”

2022年06月11日 06:30:0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窗前知了声声叫,夜里蚊虫嗡嗡响。没错,35℃高温的夏天到来了!暑气炎炎,如何度夏?智慧勤劳的中国人从古至今积攒了很多在夏季避暑纳凉、对抗蚊虫、怡情休闲的“秘籍”,6月11日是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跟着小苏一起从江苏、甘肃、山东等全国各地的典藏文物中一探究竟吧!

  冰 饮

  喝一杯冰凉解暑的饮料,是今天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你知道吗?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就有“冰箱”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冰鉴(战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战国的青铜冰鉴,是古代用来盛冰用的容器,由一个方形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方尊缶放在方鉴里面,鉴与缶之间的空隙部分放上冰块,然后再将酒壶放入方尊缶中,这样就可以起到冰镇的作用。

  冰鉴箱体一般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冰鉴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北京故宫博物院 柏木冰箱(清)

  无锡曾出土过一件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冰酒器,它由承盘和冰酒器组成,冰酒器外鼓,上部有十三个圆孔。古人使用时,在承盘中放置储存已久的冰块,向冰酒器内置水,再将盛满美酒的酒杯放置在冰酒器的圆孔中。冰降水温,水降酒温,一杯美酒摇身一变就成了解暑的夏日冰饮。可见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人便已经享受到了冰酒的高雅生活。

  一口冰饮入喉,是畅爽的滋味了!

  游 泳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游泳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邺风·谷风》,意思是遇到水深的地方,过河就用筏和船;河水清且浅,就游泳到对岸。可见,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游泳。

  在莫高窟北魏第257窟窟顶后部平棋东南角的画面里,“斗四莲池童子,作游戏状”描绘了莲池中游泳嬉戏的场景。


莫高窟北魏第257窟“童子莲池中游泳”壁画

  据敦煌研究院,当时的民间游泳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尤其在南方,游泳不再是什么稀罕技能,而是人类日常娱乐项目之一了。对于亲水的小孩来说,夏天,跳进水里玩个痛快就是正解。


莫高窟第329窟里的“潜水式飞天”

  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清缂丝七子戏水图轴,也描绘了一幅幼童们水中嬉戏的欢乐场景,恰如苏东坡诗句“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特别擅长游泳的人,还喜欢玩一些炫技的水上表演,赚一片叫好声。

  是不是像极了夏天去游乐园玩水、去泳池畅游的你?

  扇 子

  扇子在我国有3000多年历史,起初并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用来彰显身份与地位的。古代皇帝、后妃及达官贵人出行时,多以成双的仪仗扇来表示高贵的社会地位。文人墨客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手握一把扇子,用以显示自己高雅、有品位。


镇江博物馆 雕漆柄“君玉”团扇(南宋) 

  折扇、团扇、蒲扇......随着历史的发展,扇子的样式、材料以及图案都变得丰富起来,且各具韵味,也因扇风驱热、便于携带的特点,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连云港博物馆 翁同龢楷书折扇面(清)

  “清风生掌握,爽气满襟怀。”文人雅士兴之所至,纷纷在团扇和折扇扇面上题诗作画,渐成风尚。扇面的书写比普通的作品要难,扇面的章法处理起来尤其费功夫,没有高超的章法处理能力和对于字形的把控能力,是很难写好的。

  电风扇一开凉风自然来的滋味,古人也会羡慕吧?

  泡 茶

  古人爱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到了夏天,茶更是解暑消渴的好物。茶本身有降火清热的功效,一盏清茶在手,滋味清甘,心中生出怡然悠情,没事喝喝茶,逍遥度盛夏。

  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茶文化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早期,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在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中,发现了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残渣。


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中发现了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残渣

  唐代“茶仙”陆羽,一生嗜茶,精通茶道,他所著的《茶经》就是他走访江南地区,考察茶树的栽培、育种和茶叶的加工等写作而成。


扬州博物馆 “大彬”款六方紫砂壶(明) 

  饮茶品茗离不开茶具,宜兴紫砂壶便是最为代表性的茶具之一,故宫博物院现藏35万件古代陶瓷器中,有近400件宜兴紫砂器,江苏省内的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宜兴博物馆等也收藏着大量宜兴紫砂壶。

  但也有古人认为,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或大或小的茶碗列在桌上,滚烫的茶汤映出温润的瓷色。

  茶具之见仁见智,就像小伙伴们对奶茶也有不同偏爱吧!

  香 薰

  夏日蚊虫滋生,易生瘙痒;大汗淋漓,易生异味,于是,古人对于香薰的使用可谓十分热衷。战国时期,我国就已使用熏炉进行熏香,汉代则流行青铜和陶制的熏炉。三国时期,瓷重炉出现,它们多呈罐形或盆形,器腹部有几排小圆孔,以便空气流入和香气流出。


青釉镂空香薰 宜兴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西晋时期的青釉镂空香薰,此香薰1952年江苏宜兴周墓墩周处墓中出土。香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球形熏笼,下部是圆形承盘。在熏香时,将香料、香丸直接置于熏炉内点燃,香气从炉上的镂孔中飘出,使室内香气扑鼻,承盘是承接香灰和手持之用。


盐城博物馆 博山炉(汉)

  淮安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战国原始瓷双囱熏炉,是目前在我国出土的同类器物中最大的一件,其造型奇特,通体施釉,胎质坚密。一般来说,块状香料点燃后投入炉中易熄灭,而此熏炉采用双囱造型,有拔风助燃的作用,可以使香料充分点燃,盖上双盖后,香气就从三角形的气孔中袅袅飘出。

  香水、花露水、驱蚊贴...“香味”已可随身携带!

  瓷 枕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用来形容瓷枕绝妙极了。瓷枕始于隋而盛于宋,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枕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清凉舒爽,是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


扬州博物馆 茶末釉贴花枕(唐)

  瓷枕是硬的,睡着能舒服吗?据专家考证发现,瓷枕用的时候根本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难受,睡上去反而很舒服,不仅对脖子和身体没有任何伤害,还能起到疏通血液的作用。瓷枕上面涂了一层釉,这种物质可以迅速帮助人体降温,让自己免受酷暑的袭扰。


镇江博物馆 吉州窑白地褐彩凤穿牡丹纹瓷枕(南宋) 

  这件吉州窑白地褐彩凤穿牡丹纹瓷枕,枕之四面,两面绘凤纹,两面绘缠枝菊花,两端各绘一朵菊花,经数百年岁月洗礼,花样依然清晰可人,不禁让人想象它的主人该是一位雅士或大家闺秀吧?

  是时候把家里的凉席铺上了!

  枇 杷

  夏季,各种时令水果轮番登场,夏初的“爆品”属枇杷莫属。而根据《史记》记载,枇杷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宋代陶榖清《异录》记载,公元10世纪枇杷在长江流域已广为种植。从很多文物中,都能窥见古人也对枇杷充满热爱。


北京故宫博物院 《枇杷山鸟图》林椿 (南宋)

  历代书画中枇杷的名迹不在少数,如宋代赵佶《枇杷山鸟图》、林椿《枇杷山鸟图》,明代沈周尤爱枇杷,不仅画了多幅枇杷画作传世,画幅上时常还有诗作自题,如《卧游图册》第七开即有题诗:“弹质圆充饤,蜜津凉沁唇。黄金作服食,天亦寿吴人。”

  枇杷时令性强,并且上市时间短,想吃必须要抓住时间。许多止咳糖浆中含有枇杷成分,这是因为枇杷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够润肺、祛痰、治疗各种咳嗽。


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这件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盘心主体图案是一只栖于枇杷枝上的绶带鸟,正回首啄食饱满的枇杷果。

  枇杷深受江苏人的喜爱,特别是在苏州太湖东西山一带,独特的地理优势赋予了这片土地富饶甜美的物产,东山的白玉、西山的青种,自古以来便有盛名。白玉枇杷珠圆玉润、皮薄好剥、肉多核小、甘甜多汁。

  今年的枇杷,吃过瘾了吗?

  赏 荷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过去,六月也被称为“荷月”,夏至赏荷更是自古以来就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据古籍中记载,古代有三种比较出名的赏荷方式,分为瓶赏、盆赏和池赏。


南通博物苑 荷叶形玉洗(清)

  江南一带,每逢观荷时节,人们便会泛舟赏荷、吟诗作赋。


无锡博物院 镶玉荷叶形金发簪(明)

  这样浪漫美好的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如今,江苏各地都有因荷花而闻名的景点,一到夏天,人们便会加入赏荷的队伍,“莲叶何田田”的清秀模样,无论看过多少次都不会腻呢!要是哪个荷塘里盛开了百年难遇的“并蒂莲”,更是会一下子就成为爆火的“网红”。

  猜一猜,今年的首株“并蒂莲”会盛开在哪里呢?

  健 身

  夏季气温高,天气闷热,人体易囤积湿气,引发疾病。智慧的古代人练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有助于夏季祛湿,促进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华佗五禽戏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2011年,华佗五禽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禽戏动作优美,原地习练,简便易学,和时下流行的刘畊宏毽子操,倒是颇有几分相似呢


无锡博物院 王士泉作时迁泥塑(现代)

  强身健体,古今皆宜!瞧瞧,这尊泥塑可是在负重加训啊!徐州博物馆的藏品彩绘陶男立俑,也是像极了刘畊宏“女神操”中训练肱二头肌的动作呢!

  “都跟上了吗?”练起来,好身材指日可待!

  (综合自:央广网 科教新报 紫牛新闻 中国文艺网 文旅中国 北京日报 国家中医药局等)

  我苏网专稿 文/童婷婷 海报设计/姜向慧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