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9日),记者从南京市民政局获悉,目前,南京市已有120个老地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并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早在10年前,南京市提出要推动将南京老地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如组织基层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历史文脉的地名进行普查,做好收集、记录、统计等工作,并组织专家按照评价体系进行初评遴选,提出候选名单。同时,对南京市民“海选”和专家评审出的老地名进行考证,在收集资料、甄别真伪的基础上,按老地名的类别、位置、名称来历、含义变化、今日简况等撰写释文。
最终,七家湾、幕府山、乌衣巷、朱雀桥等南京100个老地名,由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的《南京市地名管理条例》纳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
城市老地名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在全国开了先河。此后,在100条非遗地名的基础上,按民政部要求,有关专家考证了南京有20个镇为千年古镇,撰写了释文,并将其列入扩展为非遗地名,使南京非遗地名增加为120条。
老地名是南京的文化“名片”。据悉,地名的保护主要在于保证使用,对非遗地名中的现用名依法不得随意改名,对曾用名动员社会单位重新启用。保护宣传方式主要有:立碑、讲课、布展、建标、科普、书画、摄影等。南京市老地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引来更多学者研究地名、出版书籍,《故都印记》《南京地名掌故》《南京名号》《中国·南京地名的非遗保护》《南京非遗地名书画作品集》先后出版,深度介绍地名文化,扩大了非遗地名文化的影响,促进了良好的地名文化氛围的形成。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敏 编辑/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