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全国甲卷理科数学试卷上,其中一题取材于晚年寓居镇江的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杰作《梦溪笔谈》,这个清晰的“镇江元素”引起了镇江人的关注和兴趣。记者为此一探究竟。
沈括“参与”的
试题是什么?
取材于《梦溪笔谈》,以大名鼎鼎的“会圆术”为背景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后了解到,今年高考中,出现“镇江元素”的试题是全国甲卷理科数学试卷的第8题,这道题以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的圆弧长计算方法“会圆术”为背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科学家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昨天记者采访了镇江博物馆副研究员、名人故居部主任陆为中。陆为中介绍,会圆术出现在《梦溪笔谈》卷18中,是沈括所创的一种计算圆弓形弧长的近似方法,是计算圆弧的弦、矢(弧的高)与弧长间数量关系的一个数学公式。原文很长,“履亩之法,方圆曲直尽矣,未有会圆之术。凡圆田,既能拆之,须使会之复圆……”,意思是丈量土地的方法,方、圆、曲、直的算法都有,不过没有会圆的算法。凡是圆形的土地,既能够拆开来,也应该能让它拼合起来恢复圆形……沈括并用文字详细讲解了计算方法。
陆为中介绍,《梦溪笔谈》不仅提到“会圆术”,还有另一项用来计算堆垛物体体积的公式叫“隙积术”,沈括强调“此二类皆造微之术,古书所不到者,漫志于此。”意思是这两种方法都涉及精确的算法,是古书里没有说到的,随笔记录于此。陆为中告诉记者,这是沈括在数学领域的两大研究成果,开了数学界对此领域研究的先河,较之西方数学领先了差不多600年。
据了解,全国甲卷适用地区为四川、云南、广西、贵州、西藏等地,并未在江苏使用,所以我市考生未能一睹这道饱含镇江元素试题的“芳容”。
《梦溪笔谈》是一本
什么样的著作?
包罗万象,是当时社会上的“畅销书”
陆为中告诉记者,沈括在镇江梦溪园中居住8年,撰成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在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大多数文学类著作不同,《梦溪笔谈》作为一本笔记体著作,用百科全书来形容更为贴切。”陆为中说,“《梦溪笔谈》的最大价值体现在科技史方面,它的内容按条目分共609条,既有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理、地质、生物、化学、农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知识,也有文学、史学、音乐、美术等人文科学知识,价值巨大。它不但是沈括平生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也观察和记录了古代和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沈括所处时代最新科技水平的总结。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包罗万象、丰富广博的知识吸引了当时士大夫的关注,他们争相购买、传阅。《梦溪笔谈》一度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畅销书。”
有关人士表示,这一高考题出现的“镇江元素”,不经意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镇江这座城市特有的深厚文化与科技底蕴,希望在更多的领域有更多的“镇江元素”展现在人们眼前。
(来源:金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