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今年的城市夏夜,后备厢集市无疑是一抹亮色。然而,在"贩卖"人间烟火气的同时,这种新鲜的经营业态也考验着城市的管理智慧。"6点+"的文章如何做好?
近日,南京公布了首批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名单,夫子庙、熙南里等10家单位上榜。
出摊形式新颖、门槛不高,卖的食品多是半成品小吃,加工起来毫不费力;另一方面,很多地方目前不收摊位费。成本低,灵活度高,是很多车主愿意加入后备厢集市的原因。
不过,后备厢集市爆火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争议。因为爱好,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南京车主林云就开始接触后备厢集市了。他一开始在南京五马渡摆摊时,和执法人员到处"躲猫猫"。除了防疫问题,交通问题、油烟垃圾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也是各执法部门头疼的事儿。
如何避免"后备厢集市"成为昙花一现?规范管理是唯一出路。主管部门通过"以疏代堵"的方式,为摊主们提供帮助。比如"网红"南京五马渡后备厢集市,由所属风光带的幕燕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牵头,协调城管、交警等多部门进行管理,运营场地从马路迁移至达摩古洞内的广场,让车主有地可"摆摊"。
为了引流,更多的商圈、景区,开始主动去尝试新鲜事物,接纳后备厢集市。南京熙南里街区在尊重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恢复了"笪桥夜市",并通过夜间集市,让这一文化IP营造消费新场景。后备厢车主入驻前,主办方都会和车主"谈心",确保市场产品差异化。
南京旅游集团熙南里街区副总经理蔡雷民介绍,他们一一考察过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职能部门的引导下,后备厢摊主们开始抱团谋发展,积极向相关部门递交申请材料。前段时间,林云也成立了自己的相关活动公司。与此同时,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摊主们制定了自律办法。比如,林云的后备厢车队,开始摆摊前,要过车队的"审核关",卖食品要有相关的许可证和健康证,加入后,车队会有专门的"试品员",对产品定期考核。
聚拢而来的人群,让"后备厢集市"成了网红打卡点,就连消防队员和反诈民警也如约而至,趁着热度进行公益宣传。
目前,场地、摊位规范了,如何进一步帮助后备厢集市走得更快更远?南京文旅部门近日官方发布百场夜间消费活动,在6到7月,就有10场官方推介的市集活动,打造文商旅融合的夜间消费业态。熙南里街区尝试和街道联合,将后备厢集市与汽车4S店、老字号实体小吃店合作,让集市更具特色。
城市管理专家、扬州大学教授王毅认为,作为新鲜业态,后备厢集市的管理涉及城管、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要让其走稳走好,各职能部门需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服务也要及时跟上。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汤安佶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