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8亿年!中国化石揭示最古老的昆虫婚飞行为

2022年06月02日 16:45:0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很多年前,人们就观察到昆虫羽化之后集群繁殖的现象,这种行为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婚飞”。那么昆虫的婚飞行为最早什么时候就有了呢?目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有了重要发现。

(“西湾生物群”化石产地剖面)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与广西地质调查院等合作,在广西贺州市西湾盆地下侏罗统石梯组中发现了丰富的海陆相动植物化石。通过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研究人员将石梯组发现的鲨鱼卵鞘、昆虫以及植物等化石与前人报道过的其他化石综合命名为“西湾生物群”。在石梯组中,研究人员发现有一层壮观的蜉蝣成虫集群化石,蜉蝣个体数量高达数百只。这些蜉蝣为张氏侏罗沙蜉,归入沙蜉科,属于蜉蝣的基干类群,这是沙蜉科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并且是该科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化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张前旗介绍说:“蜉蝣成虫之后它存活的时间是特别短的,也就几个小时到几天的时间之内,还要在几天的时间之内保存下来成为化石。地质历史时期是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所以说就非常非常难得,此前全世界范围之内没有发现此类蜉蝣集群化石”。

  蜉蝣在短暂的成虫阶段,雄性个体在空中形成密集的集群,雌性个体必须在飞入并穿过雄性集群过程中找到雄虫交配,再找到合适的地方产卵,才能实现后代的繁衍。蜉蝣集群婚飞行为过去仅发现于蜉蝣冠类群中,本次发现表明这种复杂的集群婚飞行为在早侏罗世就已经存在于蜉蝣基干类群中。

(石梯组保存的蜉蝣集群)

  张前旗告诉记者:“在我们之前的昆虫化石研究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昆虫集群行为,但大多是在白垩纪中期也就是距今约1.2亿年前,但是我们此次发现的昆虫婚飞行为距今约1.8亿年前,是将此类行为的地质延限大大往前推进了。”

(西湾盆地早侏罗世生态系统复原图 南京古生物所杨定华 绘制)

  作为水生昆虫的代表,蜉蝣昆虫短时间内集中羽化形成了一次资源脉冲事件,凸显了昆虫在深时陆地生态系统中关键的生态角色。西湾生物群中蜉蝣集群的发现为研究中生代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打开了一个窗口,研究成果也揭示了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昆虫资源脉冲效应。该成果为深入了解中生代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历程,以及水-陆生态系统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证据。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地质学》和《历史生物学》。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敏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