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儿童食品”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像儿童酱油、儿童奶酪、儿童水饺,不少家长为寻求心理安全纷纷买单。记者走访时发现,市场上各类产品标注“儿童食品”的价格要比同类食品高出不少,是真的“名副其实”吗,一起来看记者观察。
今天上午,记者在市区一家商超货架上看到,一款标有“儿童最爱”英文字样的酿造酱油,和一款同品牌未标注儿童字样的酱油相比,净含量都是150毫升,但价格高出不少。在另一家超市的冷柜中,记者看到同一品牌的儿童水饺和另一款普通水饺,执行的都是速冻生制品(非即食)标准,但按照同规格计算,儿童水饺要贵出十多元。而在某线上电商平台,记者看到同一品牌的酱油,160毫升普通酱油售价12.9元,而同规格的儿童酱油在原料只多出昆布汁的情况下,售价达到39.8元。
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产品挂上了“儿童”的标签,就能卖出更高价格,而家长们为了孩子,也愿意多花钱去购买,这些看似更符合儿童需求的“儿童食品”,是不是真的“名副其实”呢?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仅有针对0-3周岁婴幼儿的配方食品、辅食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的食品安全标准,还没有针对于3周岁以上儿童的特定食品安全标准分类。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润强介绍:“我认为酱油这种大众的产品,区别不是很大,仅仅是换了包装而已。还有休闲食品,配料表也是和成人一样,但是包装、形状都是商家花了心思的,都是把握了小孩的口味。叫儿童食品,并不因为营养价值有多高。”
专业人士提醒,家长更需要增加儿童饮食的健康知识,在选购食品的时候,不要只关注儿童食品的字样,更应当仔细甄别食品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产品成分应当是越简单越好。南京市秦淮区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科贾继满说:“对于多糖、多油、多盐和多食品添加剂的这类‘四多食品’,尽量少买,少给孩子吃。像小朋友喜欢吃的糖类零食,为了颜色鲜艳可能会添加甜蜜素、胭脂红色素类食品添加剂,虽然都是在国家允许添加内,但对于儿童要提倡少吃这类食品。”
(来源:《零距离》记者/秦禾东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