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美好生活创造者、守护者,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联合江苏省总工会推出特别策划《时代最强音》。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怀疑压力应激和肿瘤之间存在关联。总体而言,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明显高于健康人。压力应激、焦虑抑郁是否会影响癌症的发生和进展?是否会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这和我们的免疫系统有什么关系?
在苏州,有一位专门研究这个方向的青年科学家,她叫马瑜婷,虽然只有38岁,但是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马瑜婷,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免疫平台主任。
初中时,她就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本科阶段,我被免疫学所吸引,其实很多重大疾病都是因为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所造成的。”
高考前的一个月,马瑜婷的爷爷因为血液肿瘤突然去世,外公在她读硕士时也诊断出肝癌,备受折磨。
学生时代,至亲因肿瘤离世,触发了马瑜婷对肿瘤的思考——如果能够早一些发现和治疗,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结果?除了让患者倍感痛苦却效果有限的化疗、放疗,有没有其它的治疗方法?
“免疫系统是身体很重要的防线,如果建立好了,很多感染性疾病就不会发生,或者说我们把它的平衡调整好了,疫病就不会继续进展。”马瑜婷决定,与肿瘤一战到底。
“现有的许多肿瘤免疫疗法,大多是基于国外科学家发现的原创靶点,进而开发出的药物或细胞疗法,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的强盛之基和进步之魂,现在国家特别支持源头创新,鼓励发现原创靶点、机理和药物分子,这也是我们团队努力实现的目标。”马瑜婷说。
人类与肿瘤的斗争已持续上百年,到底该从哪里入手呢?对科学的兴趣正是她的“引路人”。
马瑜婷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2005年,她跨专业报考了同济医学院的免疫学系。之后,她赴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攻读博士。在这里,她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肿瘤免疫。
“导师会给每个新成员一个大概的方向,当时Th17细胞的研究很热门,导师让我看看肿瘤里的Treg细胞是不是会转变成Th17细胞。法国有很多我今天都没搞明白的假期,经常实验室空无一人,我一个人孤立无援,试剂也没法订购,只能去冰箱里翻找一些过期的抗体来做预实验,我当时就很意外地发现,治疗效果好的肿瘤有大量IL-17的分泌,但其实并不是源自导师说的Th17细胞,而是另外一个我们没有预想到的罕见细胞群。”
在马瑜婷眼里,课题组是最富激情的地方。她在不断的实验中继续验证:化疗的疗效与肿瘤内免疫细胞亚群的浸润有密切的关联,这或许说明,放化疗不仅能直接杀伤癌细胞,还能激活病人的免疫系统,来长久控制肿瘤。
2015年,马瑜婷婉拒了国外多所科研机构的邀请,加入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我爸爸跟我开玩笑说,我跟苏州是颇有缘分的,我人生中第一次‘出差’就是去苏州,当时他抱着两岁的我去逛了虎丘。苏州人杰地灵,重视文化传统和学术交流,并且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
马瑜婷继续钻研,系统性地以放化疗为模型,从“应激与免疫调控”的视角切入,研究细胞应激对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放化疗后哪些免疫细胞亚群会被活化?它们如何发挥抗肿瘤的功能?究竟什么条件下会被激活?
最终可以用于论文发表的数据,可能不到全部实验结果的十分之一。但每一次失败都带来新的思考。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当中,其实没有死胡同,你在堵上一扇门的时候,可能会开了另外一扇窗,这样就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马瑜婷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医学》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除了传统的大剂量放化疗,她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思路: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可以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最终通过自身的免疫应答来清除肿瘤。这也为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带来了启示。
除了细胞应激,她在精神应激调控肿瘤免疫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诊断出来是肿瘤,对患者来说本来就是很大的心理压力,治疗也没什么效果的时候,其实压力会加剧。另外肿瘤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会出现焦虑抑郁这样一些不良的情绪,如何把这些负面因素尽可能抵消掉,去激活局部和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是我们团队重点探索的一个方向。”
马瑜婷团队经过反复实验,找到了压力应激抑制肿瘤治疗效果的“帮凶”——糖皮质激素。借助小分子药物阻断糖皮质激素的受体,能显著改善多种实体肿瘤的化疗、肿瘤疫苗、免疫治疗的效果。她的团队还发现了与压力应激、肿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这项研究填补了国际上的一项认知空白,为临床肿瘤治疗中关注患者精神障碍及调节、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带来了重要启示。
“至少半数的肿瘤患者,都或多或少受到癌痛的折磨,但癌痛的治疗药物其实是非常匮乏的,另外止痛药物往往具有成瘾性,特别需要开发新型的癌痛治疗药物,不仅能够抑制癌痛,还能够增强肿瘤免疫,这是我正在探索的一个方向。”
截至目前,马瑜婷已在《科学》等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肿瘤免疫领域的论文50余篇,SCI总他引超过6900次。如此耀眼的论文数据,在马瑜婷看来,只是科研工作万里之行的第一步,她也同步在进行转化工作,目前,已获批美国专利一项,并与国内外上市药企达成多项联合研发协议,与国内多家医院的临床合作研究也在进行中。
2020年11月24日,马瑜婷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2022年5月3日,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我这个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动手寻找答案,科研工作满足了我的这些天性,让我乐在其中。我也非常感恩和科学的美丽相遇,我觉得科研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够真正定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做出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目前谈‘攻克肿瘤’还为时尚早,但是我们确实已经真切地看到了希望,我也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地造福肿瘤患者。”马瑜婷说。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 方晨 周婷婷
苏州中心站 / 耿昊东 施志鹄 郭彧
综合 / 苏州台 刘腾
编辑 / 桃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