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是服务保障民生、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科技产业变革、构筑现代化建设新优势的关键力量。
如何更全面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更好地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小编邀请到四位专家学者,共议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

沈坤荣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助力江苏产业智改数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并将其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成果也十分显著。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光纤和4G、5G网络;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插上了“数字翅膀”赋智上云;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迅速,移动支付、网络购物、远程会议、视频直播等新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普及。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数字经济核心领域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底层技术、硬件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竞争力。二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规范、不健康的现象,急需探索出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两手并重两手都硬的治理模式。三是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数字经济相关的学科体系建设、学术研究进展均处于起步阶段,由此引致的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制约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对江苏省产业智改数转有若干建议:
1.以产业数字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不论是GDP规模还是工业总产值均位于全国各省市前列。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不仅可以孕育创新,也给产业数字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产业数字化不仅可以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的挑战,并进而提升全省制造业的科技附加值,帮助制造业企业提升利润。
推动全省产业数字化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由发改、工信、科技以及财政等部门根据全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方案,统筹推进全省的产业数字化。同时,应当鼓励各个地方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推动全省产业数字化还需要统筹科研机构与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力量。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不能演变成仅仅安装智能设备或者软件管理系统,而是需要充分地研究制造业企业的生产链、供应链、管理链,深入研究剖析企业的真实需求以及可以进行改造的具体环节,让产业数字化对企业的效率提升真正有效。
2.以服务业数字化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比较制造业智改数转而言,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更为重要也更难实施。一方面,服务业人均利润率较低,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人均收益并进而提升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并进而提升城市居民就业率。但是,很多服务业企业资金实力有限,服务业不同的行业差异较大,很难制定较为统一的标准也很难产生规模效应。
当前,江苏的城市化率已达73.9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率较高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在城市生活就业,城市的服务业占比较高意味着而服务业吸纳了较多的就业人口。因此,应当通过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在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应给企业搭建低成本的公共云平台、公共数据管理平台,助力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3.以治理数字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治理数字化就是要通过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智慧城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让人民群众出行更便捷、生活更便利、经商更顺畅、心情更愉悦。接下来,要推动全省各市成立大数据公司,着手就政务数据、民生数据等开发应用场景,为服务企业发展与居民生活等提供决策依据。要充分考虑全省所有地市之间的协同关系,站在“全省一盘棋”的视角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完善“江苏政务服务APP”,建设一个畅通的、安全的、高效的、有温度的、有江苏特点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
(作者: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教授 沈坤荣)

张二震

戴翔
数字经济下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对策思路
经过几十年的演进和发展,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等新理论新技术供给侧驱动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引领下,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并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主流,并由此推动着全球要素分工呈现出新的演进趋势。如果说中国前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顺应了优势分工大趋势下取得的话,那么未来实施更高水平开放,必须顺应乃至引领数字经济下全球要素分工演进新趋势。而作为开放大省的江苏更需要以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第一,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球数字经济是开放和紧密相连的整体,合作共赢是唯一正道,封闭排他、对立分裂只会走进死胡同。”显然,“连接”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特征,也可以说,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我们将真正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在此背景下,从融入和引领全球要素分工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不仅在产业上要进行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开放,更要在技术层面上实施开源式进步,据此构建开放式无边界的全产业链合作生态圈模式。这种要素分工的新模式必将成为未来数字时代全球分工体系的主流模式。因此,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能力尤其是数字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链之中,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为此,中国需要围绕数字技术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对开源共享进行战略部署,提升数字经济领域的融合创新能力,确保数字经济及其相应的技术水平能够及时跟踪世界前沿甚至引领世界前沿发展。
第二,构建安全高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体系。依托数字技术夯实参与和引领全球要素分工发展,实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其首要前提是构建安全高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体系。未来,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以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建设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指导和引领,加快推进以信息传递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向集成感知、计算和处理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具体而言,一方面,升级和优化现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研发第五代乃至第六代移动互联技术及其应用,提高信息和数据等传输能力,降低延时和提高通量,为万物互联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另一方面,加快建设高效能计算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支撑能力,如此,才能提升构建开放协同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的能力。
第三,前瞻布局数字经济领域中的重大科技项目。针对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及其开源开放发展的迫切需求和薄弱环节,中国亟待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项目为引领,形成数字经济项目群。通过此类技术领域的重大项目以及项目群的立项开展持续相关研究,包括对全球数字技术发展态势进行科学预测和研判,以此带动和引领数字经济和产业相关领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推动相互衔接研究项目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从开放的视角尤其是从数字技术推动的要素分工演进新趋势视角,统筹配置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在充分利用已有存量资源的同时,发挥好财政、税收、金融和政策等的引导、支持和激励作用,协同企业(包括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行业组织和政府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等多方支持的新发展格局。
第四,培育高端高效的数字经济。《2021 数字化转型白皮书》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19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35.8 万亿元,占 GDP比重达到36.2%,增速超过同期GDP 增速 7.85 个百分点。可以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也正是基于对现实发展状况的深刻认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2020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将“数据”作为与资本等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实际上就是对数字技术和数字革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目前,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在规模上已经初现优势,但是从实施更高水平开放发展需要角度看,只有规模优势不够,还需要有高端和高效的优势,如此才能真正抓住“超车”的机遇,进一步提升和夯实中国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基础和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开放融合创新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重大科技项目为引领,加快数字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数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产业组织模式乃至商业模式的创新,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各种新业态,布局数字化产业和产业数字化为主导的中高端产业链,构筑具有先动优势和较高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作者: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张二震 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戴翔 原文《数字经济、要素分工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刊载于《思想理论战线》2022年01期)

姚国章
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20多年当中取得了十足的进步。根据2021年5月4日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位居第一,占到了全球制造业的28.7%,美国占比16.8%。世界500强中,中国制造业的比例也非常大,2021年中国有143家企业(含港澳台)进入世界500强,其中江苏有四家企业进榜。
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我国制造业还存在一些普遍问题:一是核心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二是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特别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跟“双碳”的要求差距比较大;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四是制造业的智能化程度比较低;五是制造业的人才青黄不接,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如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数字经济也成为制造业重塑竞争格局、重树发展优势、重组产业形态的重要力量。
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是数字工厂和智能制造。数字工厂有点像高速公路或者像高速铁路,智能制造相当于公路和铁路上跑的车,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融合共生的。数字工厂是指从产品研发、订单处理,到生产调度、数据采集,通过多个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实现闭环。智能制造是基于数字工厂为前提的,是指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实现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数字经济作为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江苏要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强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
以新基建为契机,全面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5G基础设施,同时推动行业应用,加快建设5G强省;把握区块链机遇,建设高水平的区块链公共平台,促进以联盟链为重点的区块链应用;建设支撑数字经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需要的创新型基础设施。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夯实人才和技术基础。江苏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优势,需要充分释放其潜能。制定数字经济人才专项计划,鼓励国内外数字经济人才到江苏创新立业。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办侧重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研究机构,为更多的研发成果在省内落地应用创造条件。大力支持高校和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姻,包括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等。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翼齐飞,形成强劲动力。数字产业化发展方面,对全省范围内互联网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扩大投资、加强与省内企业的联姻,加大打造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力度,把发展平台经济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产业数字化发展方面,通过树立行业标杆、形成应用示范等方式,为产业数字化提供借鉴示范;鼓励制造业和服务业龙头企业面向行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
发挥专业园区聚集效应,促进数字经济生态形成。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是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的生力军,要在全省范围内对相关园区进行重新布局,适当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生态。根据各地数字经济产业基础和发展水平进行统筹规划,做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相互融合,形成点面相连、一体化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带。在全省范围内选择若干发展基础好、规模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园区,争取国家级数字经济政策支持和发展资源。
(作者:南京邮电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姚国章)
(来源:评新而论 记者/朱晓莹 郭艺 王尧 图片/江苏新闻 视觉中国 编辑/高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