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臭了,而且也没有蚊子,跟以前比真是大变样!”谈起今年自家的厕所改造,江苏如皋东陈镇杭桥村村民范钦元不禁竖起大拇指。
自2016年开始,中科院的科研团队便入驻杭桥村,把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作为课题,开展了多年的技术路线探索和产品完善。作为今年100户新试点农户之一,范钦元家中使用的正是最新的研究成果。

“这是我们此次最关键的新产品——微冲宝,它一端连着化粪池入口,一端连着农户家里便器。每次按一下马桶的按钮,它就会启动,仅需1升的水就可以将马桶冲洗干净,实现粪尿的高浓度收集。”中科院生态中心钱婷婷博士指着屋外一个并不起眼的微型装置向记者介绍道。
虽然原理听上去比较简单,但真正想要拿出可靠实用、性价比高的新方案并不容易。一方面,传统的三格式化粪池容量较小,每家每户用水量差距较大,常常出现“漫溢”情况;另一方面,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费用高昂,处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我们现在结合实际,主要把研究方向放在污水源头,我们一开始就把厕所用水和洗涤用水分开。”钱婷婷表示,“洗涤用水量大,但污染负荷相对低,经过团队自主研发的就地净化装置处理后,可以直接排放。对于污染负荷较大的厕所用水,我们用微冲宝进一步减少用水量,所收集的高浓度粪尿进入三格式化粪池后厌氧发酵,可以直接用来施肥。”
新技术+老方法,形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全面闭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也正在改变着周围农户的思想观念。
“以前老百姓用惯了旱厕,刚开始要装这些,有的人还跟你急。”杭桥村党总支书记仲维平十分高兴地说起了村里的新变化,“最近一批试点,大家都抢着要,不少群众自己主动填埋了旱厕,放好了管道,就等着工作人员上门安装。”

据了解,当前的模式几乎能满足所有的应用场景,改造费用也从每户2万多元降到8千元以内,不过,改进完善的科研工作仍在继续。
“目前我们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项技术已经具备了推广基础,我们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示范应用。”面对未来,钱婷婷和她的团队信心满满,“我们会继续扎根农村,进一步挖掘老百姓的需求和想法,将我们的产品进行更新和迭代,把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做得更好。”
(来源:如皋市融媒体中心/黄玉树 卢枳江 陈慧伦 审核/邱辰 编辑/赵恩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