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好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来!5月12日,省政府召开工作视频会,发布《江苏省建设高能级人才载体2022年工作要点》,按下全省高能级人才载体建设的“快进键”。
补齐短板 扛起江苏担当
以国家和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也是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高能级人才载体。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这点放在高能级人才上同样适用。江苏作为科教大省和产业大省,一直也是高能级人才的“青睐之地”。2021年,江苏新当选“两院”院士16位,在苏“两院”院士达118位,全省科研人员达92.4万。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又支撑江苏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前列,2021年江苏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1%。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的核心地位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定位,能够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战略科技力量”,成为科技领域的“高频词”。江苏作为产业大省,产业技术发达,但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存在短板,也因此导致相比上海、广东、安徽等地区,江苏的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这些“硬科技”数量较少。
据评新君了解,目前国家批准的9个国家实验室中,北京3家、上海3家、广东2家、安徽1家,江苏仅有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序列。此外,国家规划建设的55个大科学装置中,上海14个、广东6个、安徽7个,而我省仅有连云港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和南京未来网络实验设施2个。
着眼于全省现代化建设需要,江苏要在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扛起“江苏担当”、作出“江苏贡献”,必须加快建设高能级人才载体。此次发布的《江苏省建设高能级人才载体2022年工作要点》,可以说吹响了集结号!
硬件+软件 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评新君梳理工作要点发现,江苏主要从“硬件”与“软件”两个层面“筑巢引凤”。
“硬件”上,将从“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园区创新载体”来构建高能级的创新平台载体。其中后两者聚焦产业与人才的融合,围绕企业自主创新和人才的引进服务,这些其实是江苏的拿手好戏,核心内容就是加大产学研的协同协作力度,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
而围绕着“科技创新平台”,江苏的思路是“做加法”: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机遇,争取更多国家级科创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落户江苏,以大平台、大装置集聚大团队、承载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推进:“大力推进省实验室建设”、“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试点”、“深入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这其中,省实验室在这两年的大力建设下,形成了紫金山实验、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三驾马车”,成为江苏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目前三大省实验室集聚各类人才2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及发达国家院士12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59人。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姑苏实验室联合华为、腾讯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实施重大攻关项目,太湖实验室建成世界集成规模最大的海洋装备总体性能与总体技术试验设施群。
而在“软件”上,江苏的做法概括起来是“做减法”: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创新,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创新松绑。比如,赋予省实验室设岗自主权,开展自主聘任;赋予战略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进一步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简化预算编制方式,下放预算调剂权等等。
这些不少在全国都属首创的改革举措,在前两年出台的“科技改革30条”、“科技创新40条”中都已明确提出,目的就是摒弃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像管理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的陈旧陋习,让科研人员从与科研无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营造人才活力迸发的发展环境。
(来源:评新而论 记者/黄蒙 图片/江苏新闻 视觉中国 编辑/郑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