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代笔再续木刻版《清明上河图》

2022年05月14日 14:07:27 | 来源:扬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9年,本报曾刊发《明代金丝楠木雕刻“清明上河图”》报道,草根工匠、扬州木雕非遗传承人周善生用一把刻刀代替画笔,以金丝楠木代替画布,刻出了3D木刻版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此事曾经轰动一时。昨天,周善生表示,将续刻《清明上河图》。

周善生展示影印版《清明上河图》 

  “我今年已59岁,在有生之年,我想用自己的刻刀再续3D版《清明上河图》,争取把这幅名画更多地刻出来,完成自己的心愿。”昨天上午,在周善生家中,老人展示了一幅影印版的《清明上河图》,然后拿起刻刀等工具,将选定的部分画面加框。

周善生刻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它以全景式的恢宏气势,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市井风情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一直以来备受人们推崇。有人统计过,全图有800多个人物,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每个人神态各异。画面上,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人物身份不同,各忙各的事。此外,还有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整幅5米多长的画卷,画尽了汴河上下十里繁华。显然,要用刻刀代替画笔,在金丝楠木上将八百多个人物一一“复活”,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用刻刀再现这幅名画,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周善生说,在雕刻《清明上河图》前面部分时,他就对汴河大桥上的市民,商船上的船工等作过取舍,有的工笔刻画,有的则是人物写意。河边的店铺、酒肆楼阁、树木等必不可少,桥下的河水几笔带过,如同中国画的留白。他认为,做这个事,要沉得住气,坐得了冷板凳。“这不是照相,一按快门就成了。需要成年累月的打磨。在金丝楠木上刻一个人物,常常要一两天。如果心存杂念,一刀刻错就没法补救。”

  不过,身为扬州木雕非遗传承人,他还是有着足够的底气。周善生带着记者参观了他之前的作品,除了前几年的木刻版的《清明上河图》(局部),还有曾获得全国银奖的《渔村远岫图》,画面上树叶、渔村、渔船和渔民,充满了立体感,无不栩栩如生。更加令人叫绝的是,他按原比例镂空雕刻的“乾隆龙椅”,造型精巧,玲珑剔透,与真龙椅放在一起,几可乱真,展现了金丝楠木雕刻的精湛工艺。据说,有人曾经上门,出价100多万元想买走,但被他拒绝。

  “不是钱的事,我要把它留在扬州,留给后人,让他们有个念想。”周善生说,甘泉正在发展乡村旅游,附近的陈园是一处古色古香的景点。“包括我将来刻出来的3D木刻版的《清明上河图》,如果能让大家记住乡愁的同时,了解扬州木刻艺术的辉煌,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兴奋点,能为发展家乡旅游作点贡献,我很高兴。”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