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先锋·靠前行动|与病毒赛跑的“福尔摩斯”

2022年05月05日 15:20:5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流调是弄清病毒传播链条,发现密接与次密接人群,进而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的基础性工作。2020年出现新冠疫情至今,海门区新冠肺炎疫情处置流调支队成功完成流调任务2700多次,这其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流调突击队员”。

  接收阳性人员信息、甄别密切接触者、评估感染风险,海门区疾控中心9楼西侧一个不起眼的小办公室,成为与病毒赛跑的前沿阵地。不管白天黑夜,每当有流调任务下发,流调支队副队长陆新华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过来,与队员一起推敲流调细节,不放过任何疑点。

  陆新华的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实用传染病防治》《新发及再发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等公共卫生专业书籍,扎实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从业经验是他干好流调工作,为全区人民保驾护航的底气,在全区流调工作开展的同时,他还承担着流调队员业务培训、流调方案制订、工作质量把控的任务。“我是2010年进入疾控中心,一直从事急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从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我就一直在流调岗位上,数千次流调任务的反复锻炼,让我和其他队员有信心应对各种挑战。”陆新华说。

  如果说发现狡猾的病毒是疾控人员的专长,那么排查阳性及密接、次密接人员的行踪轨迹就离不开另外一支专业队伍——公安。本轮疫情初期,一名上海来通蔬菜收购商在G40沪陕高速悦来出口,接受新冠病毒抗原和核酸“双采双检”中发现抗原检测结果阳性,海门区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郭建华闻令而动,立即率领公安流调人员围绕该阳性人员和所乘车辆展开工作。“这次流调任务我印象深刻,我们所有流调队员从第一天上午到第二天凌晨通宵,第二天白天继续工作,一直到第三天凌晨两点,40多个小时没合眼,终于把那个无症状感染者在海门区7天的全部轨迹摸清,并找到所有密接和次密接人员。”郭建华说。

  尽管公安大数据为流调工作增加了很多助力,但是在实际流调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盲区,每当这时,海门区公安局刑警大队辅警施超成就会与同事一起,迅速赶往轨迹盲区现场,寻找社会监控,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人员走向、停留时间和接触对象,将所有疫情传播隐患全部消除。施超成表示,完成流调任务必须要快,如果当天晚上没有把所有密接和次密接人员找到的话,第二天他们再去其他地方接触到更多人,疫情传播的风险也变得更大。

  “不管这个任务量有多重,不管工作量有多大,我们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流调工作。”郭建华说。据了解,每当一轮流调任务下达,包括陆新华、郭建华、施超成在内的所有流调人员平均每天需要拨打200个电话、处理1000多条涉疫风险线索。一轮又一轮升起的朝阳见证了他们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这群流调突击队员为全区百万人民的生命健康负重前行,用行动诠释着初心与使命。

  (来源:海门融媒体中心/陈朗 季耀 审核/范星亚 编辑/苏月)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