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是蜱虫活跃的季节,蜱虫可传播新型布尼亚病毒,严重的会导致死亡。今天(5月2日),记者从南京市第二医院了解到,近日,该院连续接诊了八例被蜱虫叮咬的患者,其中就有患者出现发热、神志不清、血小板减少等重症表现,非常危险。
眼前这位患者70岁,两个星期前,突然出现发烧、神志不清、吃不下东西。到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非常低。
南京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江浩介绍:“来的时候身上已经没有虫子了,但发病症状很类似,做一个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核酸检测呈阳性,因为她在家里干农活、会进菜地,可能之前被蜱虫咬过。”
患者年龄较大、合并有基础疾病,属于重型病例,经过规范治疗后,目前病情稳定。近日,浙江省人民医院也接诊一例重症病例。患者60岁出头,经常上山干农活,一个多月前曾被蜱虫叮咬。后来出现头痛,20天未见好转,被诊断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医生介绍,新型布尼亚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生长活跃期在每年4月到10月份,5到7月份是它活动的高峰期。被蜱虫咬伤后会有一到两周的潜伏期,大多数人会有过敏或发炎等轻微症状,只有被少数携带病原体的蜱虫叮咬后才会发病。有基础疾病及老年人比较容易出现重症,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上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南京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江浩说:“菜园、丘陵的树丛里面,或者植物比较多的地方、野外的地方要当心。蜱虫其实很小,咬人之后很快地会变大,变得像黄豆大小。”
中国疾控中心也发布提醒,假期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虫叮咬。一旦发现蜱虫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取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如果几周内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来源: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汪乐萍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