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政办22条”政策系列解读①:增强助企纾困普惠力度 减税降费再发力

2022年05月02日 18:41:31 | 来源:评新而论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各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江苏省委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多次进行研究,近日省政府出台《关于有效应对疫情新变化新冲击进一步助企纾困的政策措施》,这22条政策措施是今年继"苏政40条"全面实施后江苏打出的又一惠企"组合拳",这些政策有哪些新亮点,将怎样全力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我们一起了解下。

关注企业“痛点” 22条举措“对症下药”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微观基础,稳定经济必须稳住市场主体。3月份以来,全省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给当前经济平稳运行带来了新冲击新挑战。在进一步了解和梳理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的诉求建议后,相关部门“对症下药”,研究起草形成了22条助企纾困的政策措施。

  以当前问题为导向,关注企业“痛点”和关切,是本次22条政策措施的最主要特点。同样是助企纾困,新近出台的“苏政办22条”与“苏政40条”有何联系与区别?省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前者既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又有鲜明的创新性。“苏政40条”面向市场主体,是相对全面、较为综合的政策文件;“苏政办22条”主要是突出疫情阶段性影响和聚焦特殊困难行业,内容上不重复、重拓展;措施上再聚焦、再加力。具体体现:

  注重拓展,增强力度。财税政策方面,明确“六税两费”顶格减免额度;社保政策方面,将阶段性缓缴失业保险等政策,扩展到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5个特困行业;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较大幅度减征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和部分行业检验检测费用。

  突出应对疫情阶段性影响。采取阶段性纾困措施,政策重点凸显短平快效果。如对参与疫情防控、为生产生活物资提供保障的物流企业和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给予定额补助;对住宿、餐饮等行业防疫物资、消杀服务等支出给予适当补贴等。

  聚焦困难行业雪中送炭。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交通物流、餐饮、零售、文化旅游、电影、会展等行业,从加大补贴、促进消费、提高返还费用、提高预付比例等多个方面,给予重点帮扶,提出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措施。

普惠性减负 让中小微企业获得感满满

  此轮疫情波及全省所有设区市,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冲击,为了助力更多企业克服当下困难,“苏政办22条”更强调普惠性,力争通过真金白银的减免举措,降低市场主体经营负担。评新君梳理发现,22条政策措施中不特定某一具体行业的税费减免和优惠补贴等政策超过10条。如“六税两费”减半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低压供电容量扩容、贷款利率下调等等。

  税收是稳企业保就业的有效政策工具,新近出台的“苏政办22条”将税收减负放在第一条,明确从2022年到2024年,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照税额的50%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等“六税两费”。相关企业登录电子税务局申报“六税两费”时,系统自动按减半额征收,无需申请,方便快捷。

  评新君从江苏省税务局了解到,虽然“苏政办22条”是4月份出台,但是由于“六税两费”减半征收政策执行期是从1月1日开始,这也就意味着,一季度未及时申报享受“六税两费”减免优惠的纳税人,可以根据电子税务局弹窗提示和操作指引,“一键式、零跑动”补充申请退抵税。这样的“意外惊喜”将进一步缓解我省市场主体的经营压力。

  哪些纳税人可以享受这一红利呢?江苏省税务局资源和环境税处处长李忠介绍,“大到生产经营小到日常生活,跟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或者行为都需要缴纳‘六税两费’。不论什么样的行业,只要它是小型的、微利的或者是个体工商户,都可以享受该优惠政策。”初步统计,全省有近300万户纳税人将能享受到这一税收减免红利。

  如果这样说还是不够直观,评新君跟大家分享一个刚刚退税成功的案例:今年扩围享受优惠政策的纳税人中,有一家企业名为苏州亿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该企业通过确认电子税务局推送的退抵税信息后,合计享受了52万元的城建税 、附加费以及印花税退税,减轻了大约6%的税费负担。而线上操作的便捷性,也让该企业财务负责人直言这是他亲身经历的最便捷的一次退税体验。

  税收负担下降的同时,居民和企业用电方面也是获得感满满。根据政策措施,疫情期间,中高风险区域企业、居民用电出现欠费情况的,电力部门将不会进行停电处理,也将免除逾期电费滞纳金收缴;10千伏及以下企业外线电气工程建设费用由电力部门全面承担,预计为中小微企业节约一万乃至上百万元不等的一次性成本投入;全省低压供电的容量上限从160千瓦提高到200千瓦,预计再为餐饮、酒店、零售等中小微企业降低几万至十几万元成本投入。

既要树立信心 更要善抓机遇

  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看来,信心从哪里来?一是从市场主体自身,从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上来;二是来源于政府系统性、及时跟进的、无微不至的支持。从此前的“六稳”“六保”相关政策、“苏政40条”,到如今的“苏政办22条”,这一系列贴心政策举措无疑给市场主体增加了信心。

  除了通过政策措施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吕永刚还建议市场主体要善于抓住当下新商机进行转型升级。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数字化的市场场景,政府和市场主体都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思考和探索能够制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省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省将抓紧制作实施细则,将22条政策措施细化深化,明确政策适用范围、享受条件和申报流程,明确办事指南、办理方式和办理时限,积极推行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等便利化措施,确保助企纾困政策直达快享,使企业有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实体经济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家底,给企业“减负”就是给江苏经济“蓄能”。省委书记吴政隆在政协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稳增长的重点放在稳企业稳市场主体上,把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持续改进服务的重点。面对疫情冲击,相关部门要及时分析研判形势,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政策,采取更多针对性措施帮助群众和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确保江苏经济发展底盘稳、活力强、后劲足。吴政隆书记在常州调研时还强调,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各地企业要深耕细分市场,保持定力、苦练内功、强化创新,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上下更大功夫,进一步锻造独门绝技,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政府部门要全力帮助群众和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促进“专精特新”企业茁壮成长、高质量发展,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埋头苦干、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来源:评新而论   记者/郝朦  图片/江苏新闻 视觉中国  编辑/王鹏 郑凌)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