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援沪方舱队队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产科护士长 顾晓霞
都说方舱医院是控制新冠疫情的“诺亚方舟”。目前,上海临港方舱医院被誉为周转最快的方舱医院。在这里,“大白们”坚守岗位,用心守护每一位感染者的健康及生活。在舱内,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大白们”的“守护神”、防控一线的“排雷兵”;他们在工作中一丝不苟,默默守护着“大白们”的安全,他们就是方舱医疗队里一支特殊的力量——感控护士。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感控护士的工作,就以我所属的江苏省援沪方舱队的感控护士为例,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工作日常。
图片由江苏省援沪方舱队感控组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护士长鲁玲提供
三地医护精诚合作,用最短的时间筑起一道感控安全防线
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是由上海国展中心库房改造而来。在上海疫情暴发初期,临港方舱医院从开工到接诊,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因此临港方舱的硬件条件和感控规范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由于舱内人员情况比较复杂,既有患者,也有来自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医护,还有执勤的民警以及后勤服务的工作人员,再加上奥密克戎病毒具有高传染性和高免疫逃逸能力,所以方舱内最开始布局的防护装备穿脱区及空间大小,都让感控工作“如履薄冰”,如何做好感染防控工作成为了方舱管理的“头等大事”。
江苏省援沪方舱队在4月1日深夜急赴上海驰援抗疫。4月2日一早,医疗队几位负责人便前往实地考察临港方舱医院的情况。
图片由江苏省援沪方舱队感控组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护士长鲁玲提供
感控小组的21名感控护士与浙江、上海的感控医护们迅速行动起来,按感控规范对方舱的感控区域进行改造。从防护装备穿脱区布局、穿脱流程、物品定位、指引标记张贴、内外感控人员工作职责,到舱内医务人员、工勤人员进出舱动线,大家逐一进行改造,反复模拟,用最短时间为“大白们”筑起一道感控安全防线。
创新举措,打造驻地感控管理“样板间”
入住第二天,队员们就按照感控标准,划分了工作电梯和生活电梯,约定了入户、入梯消毒物资的定点放置位等,出台了驻地感控管理规定,推出了驻地巡查制度、楼长负责制等一系列驻地创新感控举措,在临时驻地打造出了感控“样板间”。
江苏省援方舱队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感控护士戴梦雅还专门手绘了驻地自我感控管理流程图,分享给队友们使用
“我是你的眼”,你们守护患者,我们守护你们
正式收治患者前,感控组每天一遍又一遍模拟出入舱流程,逐一排查感控风险,不断完善感控措施。
方舱正式开舱收治患者后,感控组每天都努力落实好方舱内的感控“六管”工作,即“管好应急箱”,每个班次都会检查防控用品急救箱是否放置在规定地点;“管好通道”,确保医护、工勤、患者及医疗废弃物按感控规范进出舱;“管好区域”,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做好清洁、消毒及监督工作;“管好人员”,确保医护人员、患者、工勤人员严格遵守感控要求; “管好防护”,每日清点核对防疫物资储备,全程督导舱内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管好细节”,监督医护、工勤人员严格按照清洁区→缓冲区→二脱间→一脱间→方舱工作区域的路径进舱,确保医护和工勤人员做好手消和无菌操作等,按规定对防护装备穿脱区进行保洁和消毒。
图片由江苏省援沪方舱队感控组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护士长鲁玲提供
不管是在临时驻地,还是在方舱内,随时都能听到感控护士的声音:
“小姐姐,我检查一下你的消毒液配置”;
“注意间距,队员们分散走”;
“有没有检查口罩气密性?来,用力吹气”;
“看看衣服有没有破损?蹲下来我再看一下”;
“一次性帽子没有盖住,整理好,面屏往下拉一点”;
“动作不能太大,我看一下你的面屏、口罩”;
……
图片由江苏省援沪方舱队感控组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护士长鲁玲提供
可以说,感控护士就是战疫一线的“排雷兵”,也是每一位“大白”的“守护神”,他们工作的日常就是第一时间“掐灭”感控风险的“苗头”。
(编辑/沐梓 通讯员/顾晓霞 戴梦雅 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