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扬中市被确定为全省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单位,率先探索建立“八位一体”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中,扬中始终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群众实际 需求出发,与时俱进丰富“八位一体”内涵,在八桥镇创新探索“党建引领+数字赋能+机制保障”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新路径,变“整治思维”为“管护思维”、变“应急管理”为“常态管护”,全面打造美丽乡村新画卷。2019年,“八位一体”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入选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2021 年,扬中获批国家级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创新试点。
党建引领,增强“齐抓共管”凝聚力。创新建立县、镇、村“三级书记抓建管”协调推进机制,压紧压实各级党委责任,开展常态化、拉网式督查,督促镇、村两级责任落实、工作落地。八桥镇实行“党员+群众”网格化管理,创新“党小组网络+村民自治网格”制度,完善“1+9+95+309”四级联动体系(1 个镇党委核心,9 个村党委组织联动,95 个党小组战斗堡垒,309 个微网格矩阵),发挥党小组和村民网格“双细胞”作用,把农村基层网格打造成建管工作的前端“哨岗”和坚实“阵地”,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八桥”。各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村民会议,通过发放倡议书、悬挂横幅、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巡逻车等形式,动员广大村民全面参与。积极发动党员干部、乡贤名流、先进模范等加入管护一线,出资出智出力改善村组环境。组建网格“红色先锋队”,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红色志愿行动”1600 余次,受益群众达 1.2 万余人。通过党群同心、上下协同,充分调动群众自主参与日常管护工作的积极性,实现“管护工作人人做,管护成果人人享”。
数字赋能,提升“长效管护”创新力。在长效管护上做足“数字”文章,全省率先试点由镇江市发改委创新研发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一体化平台,打破原先 15 家主管部门、6 家运营企业“各自为战”的传统维护模式,改由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统筹“调度指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村民可以通过手机端将维护诉求上传至系统,并精准定位设施位置;网格员收到上报信息提示后第一时间进行研判,24 小时内处理;事项处理后及时获得满意度调查,实现上报、处置、反馈、评价全流程闭环处置。八桥镇利民村的管护一体化平台已实现统一数据接口,同步全村农村公路、水利设施、垃圾储运设施等 30 余个视频监控的信息数据。针对村民重点关注的生活垃圾处理等重点领域设施,可以通过一体化平台精准掌握环境卫生及垃圾分类开展情况,全天候监控垃圾储运设施运行状态,实现检查过程“看得见场景、查得到信息、读得到结果”, 整改问题“随时看、秒受理、马上改、立即传”。同时,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护模式,推动工作时间由“8 小时”向“24 小时”延伸,真正实现了管护工作“不打烊”。
机制保障,激发“争先进位”驱动力。科学制定管护标准规范,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先后主导或参与《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规范》等 5 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制订了《农村(村庄)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通则》等 4 项地方标准。完善管护资金保障机制,比如安排一定比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收费制度、污水治理受益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等。加大考核激励力度,严格落实“八位一体”常态化考核,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镇(街、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优化完善“月暗访、季通报、年总评”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基础设施管护现场观摩,有的放矢查摆问题,通过“奖优惩劣”推动各行政村抓紧抓实管护主体责任。开展党小组、村民小组星级评定活动,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星级评定考核办法,以评促优,持续营造争星创优浓厚氛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扬中市坚持抓牢抓实“小管护”, 切实保障群众关切“大民生”,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从干净整洁有序到生态美丽宜居的提升,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农村河道有专人负责保洁,农村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文体设施实现长效管护,损坏率维持在 2%以下,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