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回暖,水产、瓜果蔬菜等生鲜食品陆续上市,但是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线下销售不畅。为开拓市场,各地积极发展农村电商,通过直播带货、社区生鲜拼购等多种渠道,让新鲜农产品从田头直达餐桌。
眼下正值小龙虾上市季。但是受疫情影响,盐城建湖原本不愁卖的小龙虾陷入了滞销困境。作为全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湖县农业农村部门通过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出台电商奖励政策,动员当地重点龙头企业组织专业化电商团队带领大伙一起开拓线上市场。为了直观展现小龙虾品质,主播们把直播间直接搬上了捕捞船,让1万多名网友在线“沉浸式”感受小龙虾捕捞和生长环境。
龙虾养殖户王建勇告诉记者,“今年由于疫情原因,虾养出来,货却发不出去,我们非常着急,直播团队来帮我们虾农,龙虾通过网络平台预售,通过同城配送,一天我们能有二三百斤的销售量。”
在建湖,像王建勇这样搭上直播电商“快车”的小龙虾养殖户并不在少数,他们都是通过本地一家名为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专业的手机直播团队,进行网络销售。不用担心销路,养殖户也有更多精力“养好水、出好虾”。目前,企业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已带动建湖小龙虾销售10万斤,每天的预售订单量稳定在1000单左右。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正军告诉记者,“通过直播带货,今年龙虾的塘口已经达到了1万亩,下半年大闸蟹的预售已经达到了2万亩,下一步我们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接触直播,同时让他们自己也能做上直播,带动本土农产品的销售。”
线下走不通,线上拓市场。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一季度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04亿元,同比增长13.4%,环比增长3.1%。所销农产品中,生鲜食品、粮油调味、休闲食品位居前三。其中,水产、水果等生鲜食品呈翻倍增长。
除了手机直播,南通海安还创新成立了“寻味海安”农产品直供社区平台,通过农场供货、各区镇电商领头人专人配货、城区生鲜驿站存货取货模式,为上游生产基地和下游消费者搭建对接平台,串联起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全链条,不仅让农产品顺利出村进城,也让消费者享受到实惠和便利,助农保供两不误。
22日早上八点,海安市滨海新区的电商领头人杨红霞和往常一样,来到来南村种植大户朱跃娟的蔬菜大棚,向她收运“寻味海安”平台上市民下单的本地丝瓜。朱跃娟告诉记者,自己种植了5亩田的丝瓜,以前都是把丝瓜采摘后运送到线下的收购点进行销售,现在入驻了“寻味海安”线上平台,丝瓜不愁卖了,还省去了中间商的环节,每亩田的效益也得到了提高。
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关键。为此,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建立了电商领头人合作机制,在每个区镇都培养一名电商领头人,网罗本区镇的优质农产品,配送到海安和南通城区,确保生鲜农产品在当日送达。杨红霞告诉记者,“我们在接到‘寻味海安’订单后会进行后台统计,然后再通知各个农场进行当天采摘。他们采摘完之后,我们就统一拉回来进行分装、打包。然后再把这些订单的货运到海安的生鲜驿站。”
为了将农产品购销环节的损耗尽可能降到最低,确保农产品新鲜,每一个生鲜驿站都配备了冷藏柜、货架、湿度控制器和空调,同时还配备了远程视频和门禁监控用于存取货服务。与此同时,所有驿站都是24小时不间断运转,取件不受传统经营场所营业时间限制,市民不用跑菜市场,只要轻点手机就能选到心仪的菜品。海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周卫表示,目前平台已经有103家农场入驻,销售农产品130多种。这次疫情期间,平台很好地弥补了社区团购出现的断货断供问题,每天交易额也从原来的2万到3万,增加到6万到9万,有效地保障了市民的菜篮子,农产品滞销也通过平台得到了缓解。
为助力农产品销售保供,今年我省还将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开展“互联网+”农产品电商帮扶助农服务行动,汇集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积极构建农产品产销对接“绿色通道”,推动各地特色优势农产品提高品牌附加值和市场影响力,力争2022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比去年增长15%左右。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郝朦 建湖台 海安台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