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为贯彻落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确定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协同深化事项》和长三角地区工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签署的《联合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合作协议》,推进长三角产业强链行动,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服务全国的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记者从江苏省工信厅了解到,近日,《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正式印发。
在联合开展的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中,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从十三个方面发挥各自优势,细化分工打好服务产业链“组合拳”。
沪苏浙皖牵头各自优势产业链 打出“组合拳”
在政策、创新、资金、项目、要素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实施一批规划确定的跨区域重大项目和重点合作事项。制定长三角产业和信息化领域大应用场景开放合作协议和首批合作清单,共同做好2022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相关签约事项。
支持四大产业链联盟深化交流合作。分工指导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链联盟制定年度重点工作清单,推动联盟常态化运转和发挥作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联盟大会,组织一次理事单位交流学习,开展一次供需对接活动,梳理一批联合攻关项目等。支持联盟内企业协同开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组织开展新一轮产业链研究。建立协同研究工作机制,发挥集群促进机构、行业协会、支撑服务组织作用,按照“一链一团队”,开展民用航空(上海牵头)、物联网(江苏牵头)、数字安防(浙江牵头)、智能语音(安徽牵头)四条产业链协同研究工作,梳理长三角产业链图谱,摸排解决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面临的跨区域发展问题,编制长三角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支持纳入本部门年度重点研究课题给予适当经费补助。
组织开展一批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生物医药等规划明确的10大长三角世界级集群为重点,组织开展整机与零部件、设计与制造、装备与工业软件等产业链企业交流活动。如在民用航空领域,积极对接上海大飞机产业链,在长三角构建航空材料、关键零部件配套生产体系;在化纤领域,服务全球一批龙头企业项目落地长三角,促进产业链、市场、产品融合发展。
组织解决一批“链主”企业牵头开展长三角强链补链的困难问题。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在长三角稳链固链强链主力军作用,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搭建合作载体和平台、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新技术新场景应用、技术和产品备份等工作,探索实施一批长三角产业链合作项目,共同争取国家工信部重大项目落地长三角。
组织协调一批产业链创新中心协同研究和市场拓展工作。重点支持长三角6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汇聚上下游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支持各地开放应用市场,使协同创新成果向长三角地区辐射,在长三角地区实现产业化。
重大技术装备、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如何“一体化发展”?
在推动“一体化发展”方面,《工作要点》重点提到了重大技术装备、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这三个产业。具体来看,将开展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协同发展工作,以航空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电力装备为重点领域,推进集群建设、创新提升、品牌培育和开发合作。探索长三角首台套装备互认支持政策。深化“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推动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体验中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扩容、灾备节点(南京)和二级节点等创新载体建设,建立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安全顶层设计和协同推进机制。推进“5G+AI+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在工业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化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国家级长三角区域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探索推进长三角跨省域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支持在公共交通、出租车和城市配送等领域联合开展示范应用,促进车联网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相结合。落实国家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管理工作要求,组织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开展车联网网络设施和系统安全防护定级备案工作。
成立一批新组织 为全国产业集群探索发展新模式
为打造世界级湾区集群积累合作经验和发展模式,三省一市还将配合工信部深化区域内外交流合作,包括成立贯彻落实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专项组,建立以国家部委牵头的规划落实协调机制,统筹各方资源,组织联席会议,开展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协调和服务工作。成立 “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邀请长三角集群促进机构参与,深化集群间、集群促进组织间交流互动与合作对接。促进长三角区域内关联度大、合作需求强烈的集群间开展通力协作,加强上海集成电路、张江生物医药、无锡物联网、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杭州数字安防和合肥智能语音等集群融合发展。
此外,为保障疫情防控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和安全稳定,《工作要点》提出,完善提升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和产业链供应链重大问题协调互助机制,联动应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做好信息共享、物资调配、交通运输、产能合作等方面的协调工作。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俞海 刘聪琳 图片来源:江苏省工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