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海”大丰:区场携手保供 守护上海市民“菜篮子”

2022年04月13日 14:49:4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大丰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距上海280公里,占地307平方公里,在盐城市大丰区,有一片上海“飞地”——上海农场。

  区场携手保沪“菜篮子”

  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在黄海滩涂上垦荒辟壤、发展生产,沧海桑田。2020年,大丰区和上海农场共同组建了“大丰仓”农业品牌,进一步推进区场一体化工作,成为上海市域外优质农副产品供给的重要压舱石。

  上海疫情发生以来,大丰区协助上海农场源源不断向上海输送保供产品,成为上海市民可以信赖和依靠的“菜篮子”“米袋子”。截至3月底已累计向上海市场发送大米1.2万吨、鲜牛奶7200吨、鲜活鱼3215吨、禽蛋910吨、蔬菜3100吨、生猪2.4万头。目前,上海农场光明鲜鸡蛋供货量同比增加3倍,光明渔业为确保上海供货,每日双倍增加捕捞次数,日均供应鲜活鱼100余吨、蔬菜100余吨、肉类40多吨,彰显了“飞地”能量,传递了“飞地”温暖。

  上海农场,承载着几代上海人的青春记忆,和大丰的故事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划出“飞地”建设“北上海”

  1950年的春天,国民党空军开始对上海的军事和工业目标进行饱和轰炸,2月6日,攻击目标转向民用设施,60多万名群众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一直在思考一个世界级难题:战争后新政权怎样解决游民问题,这么多人安置到哪里?让他们做什么?他把目光投向了苏北,投向了黄海滩涂这个今天叫大丰、当时叫台北县的地方。陈毅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通晓古今的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想法——划出一片“飞地”,建设“北上海”。安置6万游民到黄海滩涂去,去垦荒,但他们仍保留上海市户口,既为自己找一个新职业,又为上海提供粮食、棉花,还能拓展城市空间。

  知青来到“北上海”

  就这样,1950年3月18日,第一批上海垦荒者到达今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四岔河一带,安置下来。盐碱地一下变得热闹了。上海市垦荒管理局(上海农场前身)的办公室牌子竖起来了,4个新人村建起来了,5个分场陆续成立了。上海人带着大城市的理念、大城市的手艺、大城市的创造力、大城市的生活方式,突然闯进了台北县人的生活,并给这里的文化气质带来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形成了属于北上海的独特气质。而当时的台北县人,也以自己的方式支持这些来自上海的垦荒者。农场的粮食被特务一把火烧光了,台北县举全县之力捐钱捐粮;农场的房子还没建起来时,很多人就寄居在老百姓家里……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现在很多媒体都说大丰与上海血缘相近、人文相亲。这不是一句空话,是缘起于几十年前那段相依相存的岁月。

(农场办公室,如今建起知青纪念馆)

  40多年前,又一批上海人来到这里,他们是知青。他们在之前已经开垦的25万亩土地基础上,又开垦了25万亩土地。上海市投资了5900万元,从上海农场中扩出海丰农场和川东农场两个知青农场。8万名上海知青以及后来的4.6万名知青子女,风华正茂,成为南黄海西岸又一次沿海开发的主力军。30年前,又有2万名新疆的上海知青来到这里,参与农场建设。这里被称为“一个城市里的农村,一个农村里的城市”。这里成为一个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国家样板。6万名上海游民,8万名上海知青,数十万上海家庭,60多年曲折而精彩的历史,浓缩成这段关于北上海的故事。

  为铭记和传承农垦创业和知青追梦精神,2008年11月建成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6月新馆区全面对外开放,全馆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馆区常年开放,年接待观众20.6万人次。历经13年建设发展,纪念馆全面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沪丰两地人民,开发沿海、垦荒造田、建设农场、沪苏联动,70年北上海建设和发展的光辉历程,在加强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传统教育、全面接轨上海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大丰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苏月)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