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特殊时期的特殊生日

2022年04月02日 21:07:2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4月2日)记者从南京市疾控中心了解到,近日,在江宁某防疫一线的食堂里传来了欢畅的生日歌。这一天是南京市疾控中心流调队员陈子彤的27岁生日,看到同事们连轴转后疲惫的面容,他悄悄买了一个蛋糕。这个蛋糕不是为自己,或者说,并不全然是为了自己。

  “不想因为自己一个小生日搞多大阵势耽误大家手上的工作,就想着大家最近都很辛苦,就买了个蛋糕请大家一起吃,放松一下。”陈子彤说。

  真心碰撞着真心,大家自发围着陈子彤唱起生日歌,给了他一个小小的生日仪式。祝福的笑容扫清了脸上的疲惫,这群奔赴一线半月多没有回家的疾控人,以另一种形式制造了“家”的温暖。

  命令越是急 行动越要快

  时间倒回到3月10日凌晨4点半,南京市疾控中心流调队员陈子彤接到组长梁亚琼的电话:江宁有疫情,马上收拾东西,准备出发。

  疫情就是命令。命令越是急,行动越要快。陈子彤简单收拾好行李,火速与流调组的同事们集合。夜深而静,千家万户熄灭灯火安然入睡,陈子彤与同事们却早已没了困意,他们知道,在这片宁静背后,一场战斗正在悄然打响。

  抵达江宁后,流调组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了解病例基本情况、调查前4天活动轨迹、排查密接、告知密接居家等待转运……工作任务重,速度要求高,包括陈子彤在内的所有流调队员争分夺秒,一刻也不敢耽搁。窗外的天亮了又暗,在完成第一轮紧急流调工作后,已经是11日凌晨3点半。

  “连续23个半小时,到凌晨3点半的时候休息了3个小时左右,6点半又开始接着工作。”陈子彤的语气云淡风轻。显然,作为一名流调员,他对这样的工作强度与节奏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的确,熬大夜甚至通宵对南京疾控的流调队员们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遇上疫情,没有人有时间睡个整觉,更没有人能够安心睡个踏实觉。每一条及时呈现到大众眼前的病例轨迹信息,背后都承载着流调员们的辛劳。

  大家在一起 苦就不算苦

  在抗击疫情的大背景下,“众志成城”这个词屡见不鲜。

  但是实实在在参与到防控工作中就会发现,撑起“众志成城”这个伟大的词的,正是一个个像陈子彤一样,一片赤诚的,尽责的平凡人。

  紧张的工作节奏,加上繁重的工作任务,辛苦是必然的。为了快速查明传播链,遏制疫情蔓延,流调员们工作起来往往没个准点儿,送来的盒饭都凉了。有时候忙到凌晨饿了,想吃口热乎的,就会泡上一桶泡面“对付对付”。

  “我觉得康师傅藤椒牛肉面最好吃!”陈子彤津津乐道。这位爱吃辣的小伙子似乎早就练就了苦中作乐的能力。组内有的流调员的身上还带着金嗓子喉宝和降压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好在我们从来不是孤军作战。疫情发生后,各个支援小队陆陆续续抵达江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手紧张的局面。

  “原本我们一个流调组只有10个人,后来逐渐有省疾控,区疾控的过来支援,慢慢形成了一个20多人的大团队,凝聚力越来越强,真的是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感觉。”

  人多力量大,人多勇气足。有了支援,流调队员们的工作强度终于有所减轻。大家分工搭档,高效协作,在最快时间内还原出病例轨迹信息,摸清传播链,及时采取管控措施。同时,队员们互相关心,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在“倒春寒”里带来融融暖意。

  特别的生日 别样的成长

  陈子彤是南京人,毕业于东南大学。可以说,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与这座城市相互见证着一年一岁的变迁。由于就在父母身边,先前每年生日几乎都是与家人共同度过。

  今年是他工作以后的第一个生日,是第一个在抗疫一线度过的生日,也是一个不在家人身边的生日。

  与去年不同,今年的陈子彤第一时间来到江宁,在防控一线一待就是大半个月。经历了连日来高强度的工作,日复一日地电话流调、走访现场、评估隔离点,他逐渐褪去青涩,积累了许多处置经验,成为了流调组内一个可靠的“新兵”。

  27岁,知道了健康的重要,亦知道了守护健康这份责任的重量。在大家的生日歌声下,陈子彤认真许上愿望,其中一个,便是疫情散去,国泰民安。

  (来源: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汪乐萍 通讯员/詹怡 刘晨曦 编辑/赵梦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