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非遗传承人团结“艺”心战疫情 携手抗疫聚人心

2022年03月28日 16:16:4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自3月常州疫情发生以来,当逆行者们争分夺秒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时,常州非遗传承人也积极行动起来,以手中的笔、眼中的景、心中的情,或记录齐心“抗疫”的感人瞬间,或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科学防疫举措,创作了大量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题材的非遗作品,为共同抗疫聚起常州非遗力量,和全体市民一道“守得疫尽云天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梳篦省级传承人邢粮创作的“逆风前行 ‘瓶’安归来”抗疫主题梳篦作品)

  金坛刻纸 刻画战“疫”中的“非遗表情”

  疫情发生以来,常州金坛刻纸(周家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孙丹丹和其他市民一样,暂停了日常工作,一次次参加核酸检测。过程中,她接触到了大量忙碌的一线“战疫”工作者,也通过社交媒体看到了按下“暂停键”的常州城“抗疫”一刻不停,内心的感动让她拿起刻刀创作,用传统的非遗艺术向常州“疫战”中的坚守者致敬。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之周家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孙丹丹、王旻、姜慧娟创作系列抗疫题材刻纸作品)

  “为迅速阻断病毒传播,我和大家一起积极配合核酸检测,每一位常州市民的支持,都是与病毒‘决战决胜’不可或缺的力量。我要把这一幕记录下来……”她告诉记者,她创作的第一幅战“疫”题材的刻纸作品名为《核酸检测》,聚焦的是坚守岗位的志愿者、累倒的医护人员等战疫逆行者,一个个作品凝练瞬间,纤毫毕现。金坛是中国刻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金坛刻纸以蕴涵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被誉为“江南一枝花”,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常州烙画 定格战“疫”瞬间

  “大白”蹲在地上为萌娃做核酸采样、医务人员带萌娃看书当起了临时“医生妈妈 ”、联防联控人员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当这一幕幕感人画面被常州烙画的火与木永恒定格,体现出的是常州非遗人以专长为“武器”,同心抗疫的强大力量。

  烙画的创作者叫范永恒。作为常州烙画传承人,此次疫情发生后,他很快拿起了自己的“武器”,用烙画创作,为抗疫贡献非遗力量。从15日起,他每天上午花半天时间创作一幅作品,至今共创作了6幅。这些烙画作品都在直径20公分左右的木质圆盘上完成,小巧又精致。" 特殊时期,我也只能用这种方式为抗疫助力了!愿疫情早日散去,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范永恒对记者说。据史料记载,烙画有1600多年历史,常州地区在东晋前就有烙画技艺,常州烙画的特点是古朴、典雅、细腻、鲜亮。2015年底,常州烙画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名录。

  常州滑稽戏 助力战“疫”“包镐定”

  《请扫场所码》《你核酸了吗》《物资充足》……每部一两分钟的“日播”短视频《包镐定抗疫记》,用“常普话”别出心裁又趣味十足演绎疫情下常州百姓的日常,防疫中的注意事项娓娓道来,给疫情下的常州市民传递信心决心。这样的线上“小剧场”出自常州滑稽戏非遗传承人张怡和他所在的常州市滑稽剧团。 

  歌诗合为事而作。疫情下,张怡看到全城人民积极行动,无数“包镐定”式的抗疫先锋、志愿人员奋战在一线,抒写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答卷。“我演的‘包镐定会和常州人民一起,终会将疫情‘搞定’。”常州滑稽戏是常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镐定”这一艺术形象来源于常州滑稽戏《黑皮书记》。该剧讲述了在长江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退役军人“包镐定”直面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退缩、不回避,勇于斗争的时代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留青竹刻市级传承人徐敏带领学员们一同创作抗疫题材留青竹刻作品)

  “艺”心坚守,共待春晖。非遗,虽一直被“保护”,但从未有“缺席”。

  (来源:江苏广电常州中心站/汤琤 谢博涵 潘瑱嫣 通讯员/冯徐波 顾克琦 编辑/苏月)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