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消杀4万平方米的机器人、真正“零接触”的外卖餐柜......让科技创新为当前疫情防控歼灭战服务,江苏不少地方用于抗疫的科技新装备层出不穷,既减轻了一线抗疫人员的压力,还能更好地让抗疫“快起来”。
萌萌的消毒机器人,一“人”顶百人
在常州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光伏产业公园的核酸采样点,一台无人室外消杀机器人正来回“奔走”,进行消杀作业。
丰疆智能科技研究院(常州)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波表示:“如果人工背着喷雾器进行消杀,一个人一个小时最多消杀300到400平方米,这台车一个小时的消杀效率可以达4万平方米左右。”

消毒机器人通过遥控操作,可随时调整喷杆、车速,学校、街道、小区等多个场景都可进行作业。
地铁外卖餐柜,存取“零接触”
在无锡,随着疫情常态化管控,全新的"零接触取餐"方式成为外卖的首选。在无锡地铁三阳站大东方商业街入口,有一排非常醒目的白色柜体,这就是新上线的地铁专用外卖自助取餐柜。

无锡地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商业发展项目中心张聪聪介绍,使用柜子需要扫描二维码,有骑士和顾客两种身份进行存或者取,都是实名制,使用的人会收到一个短信验证码。外卖自助取餐柜每天半夜会开柜消毒,早上进行保洁,超过24小时存放的产品会进行丢弃处理。
其实,取餐柜不仅可以取餐,也是一个临时寄存柜,市民可自存自取,非常方便。目前,取餐柜对所有平台、商家和个人开放使用,现场设有24小时实时监控,做到全程可追溯。
“扬城E健行”,小程序大作用
这两天,扬州市正式推广使用“扬城E健行”微信小程序,排查中高风险地区来扬返扬人员。“扬城E健行”系统平台大大提升了乡镇、街道、社区排查管控效率,减轻了基层网格员工作负担。
从盐城返扬的韩女士,接到扬子津街道乐雅社区网格员电话后,立即赶到社区登记个人信息。按照网格员提示,扫描二维码后,打开“扬城E健行”小程序,点击个人自主上报。

韩女士首先通过“一键身份识别”扫描个人身份证,随后填写个人信息、途经信息、来扬方式。其中,风险等级提醒与本人承诺“查看详情”为红色字体,让人一目了然。不到5分钟,韩女士就完成了个人信息登记。
社区网格员介绍,“扬城E健行”小程序不仅有个人自主上报,还有网格员填报、工作人员填报窗口,可以解决老人或其他特殊人群不会使用手机填报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排查管控效率。

目前,“扬城E健行”平台已在全市范围开展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与铁脚板、网格化紧密融合,全面提升疫情防控效率和水平。
虚拟社工“自助抗疫”,24小时“不打烊”
守好社区抗疫一线,除了“聚力”,更要“用智”。抗疫期间,南京栖霞区的“掌上云社区”起到了大作用。
为提高居家隔离人员监测效率,南京栖霞区专门开发了线上程序“栖霞区社区防疫居家健康监测服务平台”,居民通过这一平台做到自行监测,减少接触。而这一程序就是基于“掌上云社区”平台开发出来的。疫情期间,该平台充分发挥“数据跑腿”的强项,为社区工作人员和居家人员分别设置端口,社工可以实现对居民每日上报信息和个人诉求的一键采集,做到一对多的服务。

南京市栖霞区民政局副局长许晶晶介绍,“借助‘掌上云社区’全区覆盖率和功能优势,平台上的虚拟社工‘小栖’会每日发布疫情小知识、疫情动态等内容,各类防疫知识和疫情动态一键即可发送至全区30万居民指尖。如果,居民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或者建议,掌上云社区里每个群都有一个解答员,会及时补位对接服务。”
“石城鹰眼”保供电,15秒内形成最优故障隔离方案
为了共同应对疫情,很多市民选择居家办公,大部分学生也在线上上课,保障用电显得尤为关键。3月份以来,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启用新型电力系统智能设备和900余名网格化供电抢修人员提供24小时抢修服务,确保市民在疫情期间用电无忧。

3月17日,南京10千伏丁家桥线故障跳闸,影响近千户居民用电。国网南京供电公司配电运检班几秒钟后就收到了故障短信,维修人员赶往现场后立即展开抢修,并很快恢复供电。
这其实是“石城鹰眼”在发挥作用。目前,南京电网配备了近500万台智能终端及用户采集表计,如同“鹰眼”一般,实时关注着电网安全。一旦出现设备故障失电和电压异常等信号,“鹰眼”便会立即告警,并在15秒内形成最优故障隔离方案“协助指挥”抢修。

据了解,“石城鹰眼”对供电异常发现早、定位准、隔离快。目前全市划分为127个“供电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抢修负责人和5名抢修人员。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田甜 李明洋 周会峰 江苏新闻广播/姜奇卉《零距离》记者/范涤青 无锡台 常州台 我苏网/赵梦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