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今天我们的特别策划:我最满意的和我最在意的,就来关注新时代江苏"三农"的新面貌。
AI种出“科技甜” 智慧大棚绘就农业发展新画卷
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内的番茄智慧大棚内,番茄生长全过程所需要的数据都是实时、动态、可视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比如说当前的光照是不是充足,温度是不是适宜,而水分和营养又是不是刚好合适,这些都让小番茄来自己"说话"。
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物联网感知技术,以及5g等网络传输技术,精准监测番茄生长全过程。种植者不管有没有种植经验,是在家里还是在旅行途中,都能随时随地观察和管理番茄生长。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数据智能创新团队负责人任妮介绍:“在这十个月的生长季当中,只有采摘、打叉、打老叶等农事操作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基本上一个工人能够管理2到3亩地,用工成本上比常规的可以节约了50%以上。而从番茄的品质上来说,它糖酸比可以长期稳定在8以上,口感非常好,吃了我们的番茄消费者们都说‘找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目前这套模式已经在南京汤山、扬州高邮等现代产业园区全面推广应用。小小的番茄问世背后,是任妮和团队整整4年的奋斗。现如今,番茄在市场终端卖到20到2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亩产值在8到9万元,利润空间可观。从应用技术的企业和购买番茄的消费者那儿获得好评,这些都成了任妮最满意的地方。
任妮自豪地说:“我们把看上去非常高大上的这样一些信息技术,融入到了农业生产当中,相关的成果在我们农业大地上落地生根。所以看到这些,对于我们这样一群农业当中的码农来说,再苦再累我们都觉得非常有价值。”
近年来,江苏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农创园、重点龙头企业等创新示范引领作用,依靠科技手段,实现智慧农业一条龙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0%,居全国前列。
青年“新农人”扎根农村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在南京六合的艾津农场里,我们遇到了正在地里忙碌的李志杰。作为江苏艾津农业技术负责人,他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整个团队目前有18人以上的硕士生,一年四季可以说都在田里面,或者说在大棚里忙碌。
在这里,一千平米的土地都由这些年轻人打理,他们每天的工作还不少:天不亮就开始下田查看,收集相关农作物数据;与农户商讨农事,指出种植中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案;将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对预售大米进行实验测评。原本书本上的知识,在这里都变成了勤劳与汗水。
记者询问李志杰对于“新农人”的理解是什么?他说:“第一个是面貌要新。这个面貌里要有新的知识,要有一个新的田间的风貌。第二个新是新的理念,通过农机、农技、农艺三方面融合,最后帮助农户解决一产效率低下,成本居高的问题。”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这批懂农业、爱农村的青年人扎根于此,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生活,有了新的定义。
李志杰说,他最满意的在于能把所学应用到农业一线,切实解决农民所需;同时他和团队通过试验田研发,申请技术专利,销售自己种植的绿色大米,还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2022年的省委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九次关注“三农”问题。2021年全年粮食总产749.2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江苏始终坚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粮食稳产增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除了发展智慧农业、培育新型农人外,近年来,江苏还大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已经成为农业提档升级、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动能。江苏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065亿元,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902亿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要说哪儿最满意,听听大家怎么说。
句容市茅山镇丁庄村村民陈志军称:“最满意的话还是我们村庄整体改变,道路现在基本上都变成水泥路了。葡萄种植这块,技术由我们专门的专家团队来给我们负责指导,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常州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村民王岳彪说:“在家里创业也比较轻松,家人也能相处在一起,环境很美,现在旅游的人也有很多,一年的收入有十几万,感觉很幸福的。”
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凤飞村创业青年周昊杰表示:“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营商环境的变化。它打造港产城融合的一个区域,大力引进外来企业,让我们这些小企业在新区发展也有了很大提高。”
未来,我最在意的
任妮希望今后通过信息技术和智能农机装备的融合,能够真正去实现温室的无人化作业。南通市海门区春野家庭农场主姜丽春觉得,创业成本比较高,所以希望政策能更好一点,能够让更多爱农村、爱农业的人,能够到农村来创业。
连云港市连云区黄窝村村民胡毅希望,进一步合理开发景区资源,做好民宿项目,增加就业岗位,为黄窝村经济收入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南通市海门区海门街道补南村村党总支书记王鹰懿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更好的把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收入往上提一步。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杨雯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