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5日我们迎来“惊蛰”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它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节气,萌动又充满力量。
民谚有云:春雷响,万物长。如果说暖风是春天的手,惊蛰则是春天的声音。听隆隆雷声,惊醒蛰居的动物,唤醒酣睡的春天,生命自此就鲜活起来。
惊蛰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土壤解冻,春风化雨。这个时节,大地回春,长空雷鸣,草木萌发,蛰虫初醒。
惊蛰三候 万物复苏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桃始华”,桃花色红,是月始开。春暖之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仓庚鸣”,庚,黄鹂也。黄鹂感春暖之气,振翅而鸣。
“鹰化为鸠”,这一时节鹰隼飞回北方繁殖,中原大地常见鸠鸟出没,古人便以为鸠由鹰“化”来。
惊蛰是一个春天的号令,万物开始复苏。天地至此,一切都醒了,也暖了。
生活意趣, 总在此间
惊蛰吃梨,是民间习俗,梨谐音“离”,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可保全年的好收成。惊蛰后气候回暖,容易口干舌燥,而梨性微寒且甘润,能够润肺止咳,最宜春日食用。
“明前螺蛳,赛肥鹅。”螺蛳是江苏人饭桌上的一道时令美食,挑选本地的青壳螺蛳,用葱姜、辣椒过油,放螺蛳爆炒,再加老抽、生抽、五香粉等,清香四溢、鲜美肥厚、汁多柔嫩。
惊蛰前后,还可多食绿色蔬菜以及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莲藕等,少食煎、炸等容易引起上火症状的食物。
春意盎然 ,适合养生
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同时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
惊蛰,天地间的阳气进一步加速生发,身体的阳气也随之加速生发。这种迅速的生发,可能会伴随有各种上火症和皮肤瘙痒症的频发。
因此,惊蛰节气的养生原则,要注意护阳、疏肝和避免上火。
江南春耕忙 人勤春来早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人勤春早地生金,江南江北春耕忙。立春过后,江苏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春耕春种,处处一派忙碌景象。
每当这时候,老水牛在田间劳作,“耕耘”二字,也在心间弥漫开来。
对我们而言,耕耘是最美的生命姿势。没有哪一个季节只有一副面孔,就像没有哪一种生命只存在一种可能。
风和日暖山水醒,春到人间草木生。在这蕴藏新希望的美好时节,江苏大地正踔厉奋发,朝着目标奋楫笃行。
惊蛰,是一次勇敢的醒来,我们也要轻轻唤醒自己心中的梦想,不负春光,肆意生长。
(我苏网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 图源:视觉中国 文字编辑:陈茜 海报: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