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一路上做好事。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昨天(3月3日),在扬州广陵区曲江街道文昌花园小区中心广场,张玉顺向中学生们讲述雷锋故事。
今年62岁的民间收藏家张玉顺,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收集有关雷锋的资料、实物等,至今已超过1000件,为纪念雷锋同志牺牲60周年,在“学雷锋日”即将到来之际,他在小区广场举办“讲述雷锋故事 赓续雷锋精神”收藏展。文昌花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同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收藏爱好者搞收藏都是有价值标准的,我收藏有关雷锋的藏品,看中的是它的精神价值,这是无价之宝。”张玉顺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张玉顺展出的藏品,绝大部分是讲述雷锋故事的书籍、连环画等,时间跨度从1963年到1990年代,各有10多种版本;另外还有雷锋纪念馆门票、《雷锋》电影介绍、《雷锋》话剧票、“雷锋”封面的日记本和《雷锋日记字帖》以及书签等。
张玉顺工作后开始爱好收藏,结交了许多藏友。“1980年代后期,成都一位姓胥的记者委托我收集有关雷锋的藏品,从那时起,我也开始关注这一红色题材的藏品。”张玉顺说,1990年代,他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从山东藏友那里收集到了1963年3月5日的《青岛日报》,头版刊登了毛泽东、周恩来为雷锋同志的题词。
当天的展品中,有一尊《雷锋同志》陶瓷塑像,这是张玉顺在天宁寺古玩市场发现的。张玉顺说:“这是1990年前后以120元的价格买下的,差不多是我当时一个月工资,回家清洗后,我一直保存得干净、完好。”
“我出生于1960年,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全国人民学雷锋,对我及我家的影响非常大。”张玉顺说。
“我小时候住在洼字前街,1970年前后,一个邻居家发生火灾,家里的生活用品化为灰烬。”张玉顺介绍,居委会发起募捐,他父亲拿出了10斤粮票,那时,他家6口人,有3个未成年人每人每月只有18斤粮票,但父亲还是拿出来救急了。
在张玉顺看来,“学雷锋,做好事”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张玉顺原来在何园工作,晚上住何园宿舍,30年前的一天夜里,一位住在何园招待所的上海游客突发心脏病昏迷,他找来一辆三轮车,将对方“蹬”到医院,由于送医及时,挽回了游客的生命。
“我收集的有关雷锋的藏品,儿子从小看,孙子现在也看,就是让他们从小埋下乐于助人的种子,这是最好的‘传家宝’。”张玉顺说。
来自扬大附中东部分校的同学们参观了收藏展后表示,要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在小区广场和孤寡、高龄老人家中,更多的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践行着雷锋精神。
昨天上午,医疗志愿者杨霏霏走进刘玉山家,为他81岁的姐姐刘秀琴量血压并了解最近身体情况。刘秀琴因患肺结核未嫁,刘玉山夫妻俩将她“养”在身边已38年,一年多前从杭集搬迁到文昌花园后,社区医疗志愿者每月上门2次,为刘秀琴提供免费服务。刘秀琴由衷感慨:“这里的志愿者真贴心。”
在小区广场,文昌花园社区10多家共建单位、50多名志愿者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便民服务,内容涵盖法律咨询、社保解答、义诊等,小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精致化、专业化的公益服务,个个满意而去。
(来源:《零距离》记者/胡艳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