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区是南京市四大副城之一,也是南京融入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桥头堡。2018年起,南京周边城镇化深入推进,溧水区所有乡镇全部改为街道。几年来,由镇改制而来的街道如何突出特色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又如何完善城市功能、强化社会服务、形成治理新格局?半月谈记者对溧水区石湫和洪蓝两个街道展开观察。
洪蓝街道智慧洪蓝指挥中心
科教城文艺范儿,“后花园”农旅结合
一个身穿婚纱的新娘抱着裙摆,从粉墙黛瓦的苏式园林小院里走出来,几步就到了街对面招牌林立的民国建筑里。在石湫街道石湫影视基地里,人们习惯这种奇妙体验。
“文艺科教新城”是溧水区给石湫街道的定位。石湫街道党工委书记樊斌说,利用好这里独特的地理区位、文化产业资源等优势,高标准打造一座南京都市圈的特色新城,实现产城融合,是石湫“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产城融合,首先要有产业。石湫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关键一招,突出招大引强,强化项目为王。2021年,街道列入区重点产业项目22个,全年完成投资20.67亿元,10个项目已竣工投产。
在石湫智能制造片区,江苏新恒基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在核电装备关键部件制造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个占地仅有4.5平方公里的制造片区集聚了许多像新恒基一样的专精特新企业,正成为具有创新引领功能的制造中心。
坐落于天生桥河畔的洪蓝街道,草莓是其“金字招牌”、特色主导产业。当地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运用智慧农业技术,实施精品草莓立体栽培。2021年,当地亩增效益8000元至1万元,可提高生产经济效益2至4倍。
成为南京主城的“后花园”,是洪蓝街道的一个发展目标。当地的山凹民宿示范村是重点建设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洪蓝街道在山凹村率先探索新型乡村民宿建设发展模式,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村民参与,成立民宿运营管理公司,引导村民自主投资改建运营。不到一年时间,这片小小山村实现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民宿明星村。
新街道形成新治理格局
半月谈记者在石湫和洪蓝采访发现,伴随经济发展,这里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步提升,依托网格化、智慧化形成新的治理格局。
走进石湫街道办,“街道党工委-村社党总支-网格党支部-队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党建组织图谱令人印象深刻。石湫街道1421名党员全部进入网格,200余名党员志愿者、居民小组长、小区楼栋长等成为“红色管家”,形成“支部在网格、小组进队组、党员在身边”沉底到边的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
从组织覆盖到工作覆盖,党组织效能才能真正发挥。为了把民生服务做实,石湫街道推行“一线工作法”,网格内全面推行党员亮明身份制度,在村社设立服务站点,随时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街道主要领导定期到村社召开居民代表、党员、干部座谈会,定期向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发布需求信息,引导和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形成协同治理的工作合力。
洪蓝街道围绕“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的目标建立基层治理架构,成立智慧洪蓝指挥中心,顺利接入党建信息系统、“12345”热线平台、综合执法平台等25个平台系统,实现上下贯通、指挥联动。对区级下放的169项行政处罚事项、16项行政强制事项、1300多项行政检查事项有效承接并开展常态化执法。
“变成城市,不仅硬件设施上要更新,软件治理上更要脱胎换骨。”樊斌认为,找准特色发展的空间,以“铁脚板+大数据”搞好基层治理,是镇改街道行稳致远的关键。(半月谈记者 杨绍功)
(刊于《半月谈》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