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冬奥”是北京冬奥会的办奥理念之一。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成为全球首个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制冰技术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成为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结合的典范。
江苏台记者张贺说:“这里是位于北京的国家游泳中心,这几天一场场精彩的冰壶比赛就在这里进行。从2008年的‘水立方’到2022年的‘冰立方’,它在水和冰自由转换之间,充分彰显了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水冰转换成就双奥场馆
作为“双奥”场馆,“冰立方”是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也是世界上唯一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双奥”场馆。“水立方”作为游泳和跳水等水上运动项目的比赛场馆,赛时环境是高温高湿,到了“冰立方”,冰壶比赛的赛场环境要求是低温低湿。如何保证比赛用冰不开裂、不结霜,观赛群众不寒冷,这涉及到本次场馆改造的一大难点——赛场温度分区控制。
国家游泳中心机电工程师时玉桥说:“把地下一层比赛的区域作为精准控制的区域,达到低温和低露点的指标。观众区域按照日常办公室温度,控制在18度左右,再往上十米以上不控制,这样就节省了很大的能耗和设备投入。”
冰丝带:全球首个二氧化碳制冰的奥运场馆
国家速滑馆22条“冰丝带”是由3360块玻璃拼接成的椭圆形曲面玻璃幕墙。南京一家高空作业企业当时调动了全球最高的58米高空作业车参与了整个速滑馆的建设。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冰面面积1.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它创新在全球首次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碳排放量接近于零。为了解决场馆冷热循环问题,位于无锡的中粮工科完成国内首例冷热联供理念(氨热泵技术)应用。
江苏台记者黎明说:“‘冰丝带’和鸟巢、冰立方一样,如今已经成为北京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在冬奥会结束后,‘冰丝带’将作为多功能综合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全民健身。低碳环保、可持续利用、全民健身惠及百姓,这都是奥运会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张贺 王昕 黎明 颜斌 刘聪琳 康健 编辑/刘琳)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