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立春,春回大地、春光向暖,一个绿意葱葱、生机勃勃的春天即将到来!

这一周,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深化改革、数字经济、制造强省等重要议题,江苏全面部署、稳步推进。
这一周,各地各部门靠前发力,人员忙起来,生产线动起来,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地速度快起来,江苏大地上呈现着一派忙碌奋进的新气象。
这一周,大雪来袭,各地各部门连夜“破冰”,在风雪之中带给群众融融暖意;千里之外,冰雪运动令人着迷,冬奥会点燃了全世界的热情,江苏“智造”成为赛场上的别样亮色。
奋斗实干 开启新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紧紧抓好的"国之大者"。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江苏就对抓好区域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和当前工作进行了部署。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科技与产业创新、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强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协同......一项项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体现了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新的一年改革怎么抓、任务怎么落实?评新君从这一周召开的深改委会议中找到了答案: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让老百姓的日子更安心更舒心......江苏各地各部门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本周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数字经济。今年江苏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怎么做?9号,一场精彩的学习报告会给各级各部门以启发。数字经济是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我们在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完善数字治理体系,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江苏、智慧江苏等方面大有可为。大家表示,一定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推动江苏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一周,江苏还迎来了工信部的调研,工业经济和中小企业成为调研的“主角”;南京北站的建设也引人注目,江苏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正稳步推进……人勤春早功不负,我们自当踩着春天的鼓点,龙腾虎跃,虎虎生风,以饱满热情、求实态度和扎实作风迈进充满阳光的春天,静待高质量发展之花芬芳满园!
开局奔跑 靠前发力
开局即奔跑,起步即冲刺。虎年工作首周,江苏各地各部门拿出"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铆足"虎劲"奋进新征程。

本周,江苏13个设区市陆续召开全市大会部署今年重点工作,立足于早、立足于紧、立足于实,为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各地用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掀起新年的大干热潮。百亿级项目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二期在无锡江阴临港开发区破土,在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溧水区、南通经济开发区、泰州姜堰区、淮安金湖县等地,投资上百亿的项目纷纷上马动工,涵盖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城乡建设、全域旅游等多个方面,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为确保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一批新规划、新举措靠前发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信心和动力。
围绕科技创新,今年江苏将大力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升级工程,围绕省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支持新建15个左右省示范中心,鼓励更有"含金量"的专利实现转化应用。
围绕绿色发展,江苏发布《实施意见》,从全面构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体系、低碳高效产业结构体系、低碳安全能源利用体系等方面提出34条举措,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环保部门也将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积极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和"生态岛"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围绕民生保障,民政部门今年将重点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在70%的城市街道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改扩建120个省级儿童"关爱之家",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怀。
围绕农业发展,江苏启动实施优质粮食稳产增效工程,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加快融合。
此外,2022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建设计划和《南通港总体规划(2035年)》也分别对外披露,推动国家战略在江苏进一步落地落实。
既着眼未来,也要关心当下。人社部门也早做准备,返岗专列、直达大巴等“包车”服务开到“家门口”,有序组织帮助企业员工返岗。抢抓招聘黄金期,各地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新春招聘会,分地区、分行业、分工种进行岗位靶向推送和动态更新,缓解企业"用工荒"和群众"就业难"问题。
节后复工早,干劲足,是今年新春里的一个显著变化。这也反映出江苏人的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实干气质,用实际行动扛起稳定宏观经济责任、当好全国发展大局的"压舱石"。
雪中情暖 冰上燃动
本周第一天,瑞雪如约而至,江淮大地一时间银装素裹。久违的雪景吸引人们纷纷来到户外,小朋友们堆雪人、打雪仗,大朋友们拍照打卡、踏雪寻梅,生动的景象为虎年开春增添了别样趣味。

欢乐祥和的氛围背后看,是各地各部门闻雪而动,连夜“破冰”,以最快的速度采取各种措施应对雪情。从7号凌晨出现积雪开始,江苏各大城区主次干道、重点交通路口,到处都有忙碌的身影,许多扫雪人员彻夜无眠。不少地区也动用了科技力量,派出铲雪车、吹雪车提高清雪效率。各大汽车站、火车站、机场在快速清理积雪的同时,对旅客退改签等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各地电力部门迅速组织应急抢修队伍,对变电站、配网线路等开展雪中特巡检查,确保雨雪天气安全用电。志愿者们纷纷出动,组成服务队深入社区铲雪,并为不方便的老人和困难群众及时提供帮助。与此同时,蔬菜粮油等生活物资加强储备,充分保障供应。正是有了科学预案和快速响应,大雪后的保畅通、保供应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才让更多人面对大雪从容不迫,甚至感受到浓浓暖意。

而在距离江苏1000多公里的冬奥赛场上,冰雪运动则让全世界人民都体会到了火热的激情。赛场之上,中国健儿“猛虎下山”,已斩获4枚金牌9枚奖牌,多个项目实现冬奥参赛史上的突破,让人振奋。
在运动员们竞技速度、力量的同时,各项科技装备、保障措施成为冬奥会的另一条“赛道”。在这个“赛场”上,江苏“智造”频频亮出绝招:无锡企业参与设计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南京企业研发生产出雪车雪橇赛道“雪游龙”所使用的“耐候钢”;苏州企业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量身定制出国内首例变角度斜行电梯;扬州企业成为北京冬奥会制服保暖絮片材料指定供应商;就连当下呼声不断的“一户一墩”也与江苏密不可分:全国只有三家企业参与设计和生产制造“冰墩墩”,其中一家就在南通启东……正是有了“智造”赋能,我们才能看到这届更创新、更绿色、更精彩、更高水平的冬奥会。
更快、更高、更强,这是我们熟知的奥林匹克精神,赛场之外,这种精神也正激励着每个江苏人。正是出于对效率、创新和品质的不竭的追求,制造大省才不断自我突破,向更强的“智造”奋勇前行。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带着冬奥精神,投入到虎年的奋斗征程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一起向未来!
(来源:评新而论 记者/沈杨 罗聪懿 郭艺 图片/江苏新闻 视觉中国等 编辑/高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