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共谱 文脉相承 —— 《艺江南》传承篇

2022年02月13日 15:54:22 | 来源:江苏国际频道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他是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

  笔耕不辍 书写时代华章

  他是青年作家孟昱

  不忘初心 在文学之路上砥砺前行

  本期《艺江南》带您走近这对师徒

  感受直面历史和时代的写作

  品读文学真实生动的表达

  2021年11月25日,一场《钟山星火》新书首发座谈会在南京图书馆举行,这部长篇纪实文学既是青年作家孟昱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也是携手恩师章剑华参与“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三年来的一次成果展示,意义非凡。

  身为江苏省文联主席的章剑华,始终身体力行地践行创作,坚持创新。而他这份笔耕不辍的坚持深深影响着任职于江苏省文联办公室的孟昱。2019年,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正式启动,孟昱如愿成为章剑华的学生。此次《钟山星火》的出版,从题材的选择到资料的采访收集,从章节段落的构架到书名的最终确定,章剑华对孟昱悉心指导,倾囊相授。

  1957年,章剑华出生于江苏宜兴。从小热爱书法的他,在静心临帖中被中华文化深深吸引,在广泛阅读中感受到创作的魅力。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章剑华考入镇江第二师范的中文专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当了老师,之后又被特招到宜兴报社成为一名记者。多年的新闻和文字秘书工作经历,开辟了他的生活时空和思想维度,也锤炼了他的写作技能。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了报告文学创作的道路。

  2017年6月,章剑华凭借长篇报告文学《故宫三部曲》摘得中国报告文学最高奖项,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初试报告文学,便摘得最高奖项,这给了章剑华继续创作的信心。

  章剑华擅长三部曲的创作,2019年9月,推出长篇报告文学《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2020年,又推出小康之路三部曲《世纪江村》。繁杂的事务中,章剑华总能抽出零碎时间深入采访,掌握大量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写作期间,他规定自己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一天必须写三千到五千字。

  江苏是《茉莉花》音乐的故乡,《茉莉花》音乐深入人心,享誉全球,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产生和发展。抓住这个题材,章剑华与南京艺术学院新近合作编排了原创音乐剧《茉莉之音》。演出在即,彩排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编剧章剑华亲临现场指导。像这样的创作过程,章剑华每次都要带着徒弟孟昱参与其中,给予他全方位的学习体验。

  出身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系的孟昱,对文字情有独钟。硕士毕业后任职于江苏省文联。虽然从事文字工作,但孟昱对自己未来的文学之路还没有清晰的规划。在师徒结对伊始,老师章剑华就为他量身定下了非虚构文学的创作方向,制定了三步走的培养计划:熟悉了解,指导创作,搭建平台。

  章剑华专业悉心的指导,让孟昱理清思路,曾经摇摆不定的职业方向、曾经模糊迷惘的文学道路,在老师一次次春风化雨的叮咛中,变得愈加清晰和坚定。非虚构文学写作之路,就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培养中,生根发芽。

  在与老师沟通后,孟昱将写作视点落到南京地区第一个党组织诞生点浦口。历时一年的搜集、采访、写作,《钟山星火》得以问世,作品追溯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先驱、中共早期领导人、党的监察纪检工作奠基者王荷波同志,在南京期间带领浦镇机厂工人们开展革命事业,建立起南京第一个工会组织和南京第一个党组织的历史过程,以文学视角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南京酝酿、落地和初期发展的跌宕经历。作品被列为江苏省作协第七批“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和南京艺术基金 2020 年度“文学图书类资助项目”,孟昱也被入选江苏“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孟昱的专业成长,始终有章剑华的身影相伴相行。有了老师的鼓励,孟昱满怀信心、继续加码,一部反映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的长篇报告文学目前已完成初稿,另一部与老师联手合作的以反映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书稿也正在创作中。

  转瞬而过的三年,同样承载着孟昱自身的努力与蜕变。三年来,他按照老师章剑华的要求,积极勤奋地坚持创作。对他而言,挑灯夜战已是常态,为一次采访奔波上百公里也习以为常。

  艺术需要指导,文学需要引领。这是一次共同的成长,对于孟昱而言,老师章剑华是引路人,是对创作道路的点拨、砥砺和激发,而章剑华也将带着这份初心与使命继续在文学之路上深耕。

  《艺江南》

  聚焦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讲述文化名家和文艺人才故事

  播出时间

  江苏卫视 每周日07:20

  江苏城市频道 每周日08:03

  江苏国际频道 每周日21:10

  荔枝新闻、我苏网APP同步上线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