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劳务品牌代言·靖江蟹黄汤包师:舌尖美味传承百年 小汤包走向大世界

2022年02月02日 16:58:4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中国四大名点之一的靖江蟹黄汤包,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它皮薄如纸,汤汁浓而不腻,味道鲜美。别看汤包小,却已成为靖江重要的富民产业:在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百余家连锁店,销售额上亿元,“靖江蟹黄汤包师”也成为了响当当的特色劳务品牌。今天新春特别策划《我为家乡劳务品牌代言》,我们就去靖江当地拜访几位包汤包的大师傅,品一品这传承百年的美味。

  三国时期刘备借荆州不还,大都督周瑜就想了个法子,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以联姻的方式把荆州要过来。孙尚香贵为郡主,对这门婚姻实际上也想做一个反抗,心生一计。让厨房做了一个“吹弹可破的烫嘴包”,讲得到是“食之不溢乃上天赐缘”。用这个来考验刘备是否有谋略,这个汤包端上来以后,刘备思索片刻,到后花园折了一个小竹竿,这个叫“轻轻提 慢慢移 先开窗 后吸汤”,非常文雅地把这个汤包吃掉了。刘备用机智赢得了美人芳心,靖江人孙华靖也借这个美好传说,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在汤包行业已从业近30年的他说,别看汤包小,制作可一点都不简单。

  孙华靖介绍,这个汤汁是选择猪背脊上的脊皮去油、去脂,把它打理得清清爽爽,然后在慢火里和大筒骨、老母鸡,熬制六个小时,才能够成就这样一锅鲜美的汤汁,高温的时候成为液体,凉下来以后结为冻状,就成为我们靖江汤包馅料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螃蟹是选择中华绒鳌蟹,那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闸蟹,做靖江汤包的蟹,不求个大,但求味美。

  剔蟹,即借助工具将蟹黄、蟹肉分离出来。完成这道工序,离不开擅长剔蟹的手艺人。王爱君,是靖江市级非遗项目剔蟹工艺的传承人,已经剔了20年螃蟹,专用工具在她的手里,灵巧翻飞,美味也在料理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剔一只蟹最长50秒,蟹壳里面把它拆干净,蟹肉里面不要有蟹壳,肺、心、胃都要拿掉。

  擀皮的时候手法上很有讲究,一边高一边低,一边用劲一边不能用劲,擀得边上薄中间厚。15岁做学徒,19岁掌勺,现年79岁的万俊与靖江蟹黄汤包打了60多年的交道,目前,他也是扬泰地区资历最久的一辈汤包大师之一。制作、传承、发扬,是他一辈子都在琢磨的事。皮薄而均匀,像纸一样,这样才能保证汤包在蒸煮过程中不会破。捏的时候每一步捏都要收紧,都要用劲,一般汤包都在25到28个褶。

  为了得到极佳的口感,6分08秒是汤包的最佳蒸煮时间,“多一秒为过,少一秒不达”。热腾腾的美味出炉,“一提二咬三吸”,汤汁入口的那一刻,汤包的鲜美之味在食客的唇齿间扩散开来。从万老到孙华靖,一代代人的传承,让靖江汤包名扬四海,靖江汤包师也成为了响当当的劳务品牌。为了让靖江蟹黄汤包成为能够带得走的美味,2010年,孙华靖联合其他靖江汤包从业者,和高校合作,研制出了鲜美的速冻汤包。

  近年来,靖江大力发展蟹黄汤包产业,通过标准化+技术创新,形成了一条集生产制作、物流运输、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综合性产业链,小小的汤包跑向全国各地。2018年,泰州市质监局发布《靖江蟹黄汤包制作技艺标准》,并系统进行技能培训。自2020年开展“靖江蟹黄汤包制作”专项职业能力项目考核以来,已有295人经考核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通过举办汤包美食旅游文化节、靖江美食(上海)交流推广周活动,传播汤包文化,"靖江蟹黄汤包"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一历史悠久的靖江特色美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靖江市餐饮协会会长陈履锡介绍:“做靖江汤包的大约有90家左右,整个一年的产值大概在8个多亿,人员大约在一万两千人左右,随着我们汤包品质品牌不断提升,我们靖江的汤包不但能走出江苏,走向全国,还能走向世界。”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杨雯 编辑/梁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