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镜头,大家笑一下,一二三……”1月30日,临近春节之际,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草舍村联合连云港市摄影家协会的摄影爱好者们送给村民一份“特殊”礼物——为村民拍摄全家福。
“上次照相是在15年前的事了,儿孙们都在外面务工,家里只有我们老两口过着简单的生活,拍照对我们来说更是少之又少,真心很感谢你们!”年近八旬的孙华珍面对镜头时略显害羞。
他告诉记者,儿子常年在上海做外卖员,今年因为疫情影响无法回家,等照片洗出来他就准备寄到上海去,给儿子一家看看。
而在孙华珍家的隔壁,番茄种植大户李庆良也和家人们忙活着收拾客厅,等待拍摄全家福。
早在2008年,头脑活络的老李就自觉响应村里号召,带头承包大棚种植番茄,由于他善钻研、肯吃苦,当年就赚了5000多元。
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对番茄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李庆良的番茄大棚数量也逐年增加。靠着种番茄,一家人不仅过上了小康生活,还盖起了楼房,买了小轿车。
“市场变了,农民种田也该跟着变,咱们还得靠年轻人喽!”说这话的时候,李庆良笑意浓浓地看向儿子李存。
2015年,李存辞掉稳定的工作,联系了七八个回村青年,共同组成了“新农人”队伍,专职从事农产品网络销售工作,将本村以及周边村的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地端上城里人的餐桌。
如今李庆良也加入了李存的团队,父子俩正齐心搭建一条一头连着田间、一头连着餐桌的快速销售通道。
“来,大家看这里,就这样笑。”随着相机咔嚓咔嚓响起,摄影师们麻利地拍下李庆良一家的笑容。
上午10点,记者跟随摄影团队又来到“90后”返乡任职大学生村官孙康亮的家。一进门,记者就被客厅墙壁上挂的全家福吸引了。“这还是我四五岁的时候在家门口照的,这是我爸妈,这是我,旁边是哥哥妹妹,你看那时候路非常泥泞,门口都是臭水沟,现在好了,家门口的道路硬化了,路灯亮了,绿化也很美。去年海州区实施‘清水进城’,维修污水管网,臭水沟也变清水河了。”孙康亮说。
如今,这个距市区约20公里的番茄种植村,拥有反季节温室大棚1000多栋,占地2200亩,年产量900万公斤,年销售额4600万元,已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番茄生产基地。
为了进一步探索生态休闲都市农业发展新模式,助推番茄产业提档升级,提升旅游采摘知名度,草舍村联合海州区农发集团,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全市最大的单体独栋、国际领先的全环境智能控制玻璃温室,通过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种植手段,把产量高、品质好的百余个品种番茄销往全国各地。
在拍摄全家福的过程中,孙康亮始终把笑容挂在脸上,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从浦南镇四大经济薄弱村之一到如今‘草舍牌’西红柿家喻户晓,村子越来越美,大家伙日子也像草舍番茄一样越来越红火,咱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孙康亮动情地说。
(来源:《零距离》记者/胡艳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