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在现实生活中,子女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随时陪伴父母,也有许多独居、空巢老人不得不独自面对漫漫长夜。陪伴照顾好他们是子女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2020年起,江苏苏州开始试水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空巢老人不要怕,夜间照护送上门。
92岁的独居老人刘明荣,努力把每一天过得充实、快乐。在子女眼中,她是不愿给孩子添麻烦的母亲。住习惯了的家舒服又自在,她不想搬去跟子女一起住。
刘明荣说:“孩子们考虑我一个人,好象觉得不放心、孤独,其实我没所谓的。白天基本上我一个人,早上烧早饭、中午烧中饭。晚上我就不烧了,中午剩下来的一热就可以。”
刘明荣有三个孩子。四年前老伴去世,子女们排好班轮流来陪夜。大儿子已退休,还有孙子要带,但从不缺位;小儿子经常下了班过来陪伴;二女儿在上海定居,每个月会抽半个月到苏州母亲这里。
可在老母亲眼里,孩子们好像永远需要自己惦记。下雨了打个电话让老大注意别淋雨,老二工作辛苦要注意营养,老三苏州上海的来回路上也要当心。她也总说,自己一个人没问题,但三个孩子谁也不放心、最终妥协的结果是,子女们有事不能来的时候,为她请一位夜间照护员。
刘明荣说:“不放心我晚上一个人。孩子们就请一个人回来陪陪我,找了小汤。”
刘明荣口中的小汤,是孩子们几番比较、选择下来最合适的人选——住得近、性格好、当然最重要的,和老人处得来。
从2020年10月开始,每晚八点汤建清准时上门,第二天早上6点离开。
夜间照护护理员汤建清说:“只要老人有需要,我们就要响应的。对他们子女来说,也减轻了负担。”
夜间照护是子女尽孝之外的一种补充,也是一份多出来的陪伴。
同样是夜间照护员的杨正友,对于84岁的张爷爷一家来说,则是一颗强效定心丸。8个月前,张爷爷因为肺部供氧不足无法下床。老伴王奶奶身体也不好,他们唯一的女儿还在上班。白天,女儿会来看父母三次,夜晚实在需要人搭把手。
张女士说:“我是独生子女,工作也忙。早上中午晚上我抽空在休息的时间来看望我的父母,但是我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晚上有这样一个夜间照料补充的话,我觉得我很轻松。我很放心交给他,我们把他当亲人一样。”
夜里,杨正友会时刻注意张爷爷有没有发出声响。有需要时喂水、扶着上厕所,时不时还要给他翻身。虽然经常不能睡整觉,但看着老人身体好转,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夜间照护护理杨正友员说:“我们被称为爱心服务员,如果没有一颗爱心的话,你对待老人那是坚持不下来的。”
像杨正友和汤建清这样的照护员,都来自有夜间照护资质的养老机构。机构名单由苏州市民政部门审核发布,有需要的老人可享受一次免费体验,政府对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机构给予奖励和扶持。市民请一个夜间照护员只需要自付每晚50到100元,服务之前要签订协议并纳入居家养老责任险。所有护理员上岗前,必须接受起居照料、精神陪护、应急处置等相应培训。
(许薇 张心宇 报道)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