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拥有长江岸线1169公里,有不少渔民历代以捕渔为生。在长江全面禁捕后,他们转变身份,走上了护渔之路,加入到保护母亲河的队伍中来。《新春走基层》,我们走进镇江市润州区,看看“捕鱼人”变身“护渔员”后的工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禁止垂钓,保护长江母亲河……”上午九点多,镇江市润州区和平路街道护渔队组长戚金祥和队员赵双林沿着12公里的江岸开展护渔行动,沿途一路通过高音喇叭广播宣传有关禁止捕鱼垂钓的法律法规。
这支护渔队一共有九名成员,全部都是由退捕上岸的渔民组成,大家每天三班倒,每班有三人执勤,其中两人在户外巡查,一人负责在值班室接听举报电话、查看监控设施,保证24小时在岗在位。
今年57岁的赵双林从事捕鱼工作25年,原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跟着父辈在水里讨生活。2019年,赵双林和许多渔民一起上了岸、交了船,不少人在当地就业部门的推荐下找到了新工作,但他仍然对长江有着割舍不了的情怀。去年,当地组建成立护渔队,给了退捕上岸渔民就业新选择。“我们都是在船上长大的,刚刚上岸肯定不适应,一回家住到商品房里也不习惯,我们闲不住的。现在成立护渔队,天天在江边跑、看看长江蛮好的,我们这些捕鱼人最后都成护渔人了。”赵双林说道。
护渔队组长戚金祥告诉记者,退捕上岸前,他逐渐感受到长江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鱼的种类和捕捞量在持续下降。现在国家加大对长江的保护力度,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后来成立护渔队,又被推选成组长,自己也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原来我们是长期在江上打交道的,对捕鱼和钓鱼的一些规律还是比较清楚的,所以我们作为护渔员,干这份工作也比较适合。”
跟随护渔员沿着江边一路走来,记者看到现在长江中不仅漂浮物少了,水也清澈多了,不时还会出现鱼儿成群游动。戚金祥透露,早些年沿江岸边曾经是砂石码头,还有垃圾场,导致环境脏乱差。前几年,政府部门实施了沿江绿化造林和足球场建设,打造了沿江生态体育公园,如今这里已成为了市民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有了护渔队对长江沿线的日常巡查,也更加充实了基层执法力量,一旦发现有违法捕捞、垂钓行为,队员们可以立即现场劝阻制止,或者联系渔政和公安部门及时进行查处打击。“通过护渔队和我们长航公安的联合执法,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将非法垂钓的人员进行劝阻劝离,将涉及非法捕捞违法犯罪的线索举报给我们长航公安民警,我们也会第一时间进行线索核查,开展非法捕捞违法犯罪的打击。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长江上非法捕捞和非法垂钓的行为越来越少了。”长航公安镇江分局扬州派出所民警曹昌远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江苏省实现了全省21623艘退捕渔船、41937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其中很多人都像赵双林和戚金祥一样实现了从“捕鱼人”到“护渔员”的身份转变,来为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保驾护航。“长江大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我们大家都要去拥护它、去执行它,特别是我们作为护渔员要怎样把好关,完成我们的使命。我希望母亲河未来能越来越好,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把宝贵的生态财富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戚金祥表示。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王德俭 通讯员/濮方杰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