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连云港的爱心人士,衣服来得特别及时,前段时间这里下雪了,雪后天气一直比较冷。”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朱倭小学志愿者四郎卓玛老师在电话里激动地说。
1月28日,记者获悉,她和家人及志愿者一起,将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的6000余件、320个包裹的爱心冬衣全部送给了当地四所学校的孩子们。目前,孩子们已经穿上了饱含连云港人浓浓爱意的棉衣。
2021年12月1日,连云港市新闻义工团、“一路童行”志愿服务团、共青团海州区委员会、海州区文明办等爱心公益组织及爱心单位发起募捐冬衣的活动。在连云港爱心市民中,引发了一股股爱心暖流。
市民宋女士将家中闲置的一大包冬衣收拾出来并装好,送到了位于市区苍梧路上的一处捐赠点。宋女士表示,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她感到很开心,希望孩子们能够穿上暖和的棉衣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去2020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没有开展这次活动,到2021年,这个活动已经持续开展10次了,跟前几年一样,今年这个活动倡议一发出来后就得到很多爱心市民和组织响应。”此次募捐冬衣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一路童行”爱心志愿团负责人焦小龙介绍,与往年不同的是,2021年募集的冬衣不再寄往青海玉树,而是寄到四川西部的三所学校,分别为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朱倭幼儿园、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杨各乡小学以及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达塔玛小学。
记者了解到,最初发起“爱心冬衣”公益活动,是因为焦小龙一段刻骨铭心的支教经历。在2010年的暑期,他和11位志愿者到甘肃省支教,当时他们看到当地的孩子们条件不太好,触动了他们内心最柔软之处,于是支教归来后,他们就发动身边的爱心人士给孩子们捐赠棉衣。从此之后,每年秋季,焦小龙以及志愿者们都会发动爱心人士与爱心单位参与捐赠活动。这些年先后为甘肃甘南、甘肃定西、青海同仁、青海玉树、四川阿坝等地捐助棉衣近2万件,书籍近万册。从2017年起,他们还发动社会力量给孩子们购买崭新的棉靴以及儿童读物。
“冬衣募捐期间,每天都会有好几批爱心人士过来送衣服,衣服的品质都不错,大多数为成人及孩子的棉衣外套。”焦小龙介绍,有的爱心人士还将崭新的书包及文具送了过来,爱心人士边女士还将60双崭新的棉手套送到爱心收集点,希望给当地的孩子送去更多温暖。
截至去年12月12日上午,约500名港城爱心市民陆续捐赠了6000余件品质较好的冬衣。当天上午,志愿者们一起有条不紊地将爱心冬衣进行消毒后,再挑选、整理、打包,最终打包了320个包裹并装车运送出去。
“我是来自板浦镇的志愿者,能够为川西的孩子尽一份爱心,我很开心。”志愿者张丽说,当天她主要负责缝纫工作。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参与公益活动,希望凭着自己的力量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们,而且今后会一直坚持下去。
同样,在打包的队伍中,来自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生物工程181班和191班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也干得非常卖力。他们30多人分成不同的小组,配合得十分默契。
“让同学们在互帮互助的劳动教育中成长,在志愿服务的感恩教育中提高,一直是我们班级管理的特色,希望孩子们都能坚持下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馈社会。”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生物工程181班班主任夏艳秋说,班级一直在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有的同学已经是第二次参加爱心冬衣打包活动,通过志愿服务的参与,学生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心理成长都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如今,他们已经将参与志愿服务纳入班级的日常活动,以后每年都会创造机会让同学们多参与志愿服务。
在这次爱心活动中,江苏建华物流公司还承担了本次邮寄冬衣的部分费用,据该公司负责人郑先生介绍,该公司已经连续多年负责承运爱心冬衣了,与往年相比,今年爱心冬衣的数量比较多,运送的时间要比往年多几天。为了节省一部分运输费用,今年爱心冬衣从连云港出发,中途经过临沂、成都、甘孜州,才运送到当地炉霍县。
“虽然工作人员一路上比较辛苦,但是为了让当地的孩子们能够穿上暖和的棉衣过冬,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郑先生表示,他很开心能够为运送爱心冬衣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郎卓玛介绍,为了尽快将爱心冬衣送到孩子们手中,1月23凌晨2点多钟,她和志愿者及家人就出发,一路赶往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朱倭幼儿园、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杨各乡小学以及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达塔玛小学,因为这三个地方单程距离都比较远,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将爱心衣服分别送给了当地的志愿者老师,并由他们负责到孩子们所生活的村里发放给他们。此外,由于爱心衣物较多,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多出来的50个包裹的爱心衣物,被他们送给了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玉科片区寄宿制学校的110多名孩子们。
让人感动的是,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玉科片区寄宿制学校的负责人还给连云港市民写了感谢信,并通过卓玛老师的微信发给了焦小龙,在感谢信中,他深切地表达了对连云港市民的感谢,并表示这些爱心衣物对他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意义很大。
“今年冬衣的质量是历年来最好的,孩子们穿上肯定很开心,这些天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焦小龙表示,今后他将继续与当地志愿者联系和沟通,并一如既往地联合更多爱心人士和爱心单位,给当地孩子们送去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来源:《零距离》记者/胡艳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