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进行时⑧|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铺展幸福致富的“鱼米之乡”新画卷

2022年01月22日 13:11:2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记者/杨艺 唐宝妍 祝亦楠 摄影/张晋宁 夏天)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收官之年。过去一年,江苏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来谋划、部署和推进,持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步伐1月20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城乡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抓住了农业农村工作的“牛鼻子”,关注乡村振兴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十分振奋。

  张红霄: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 实现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张红霄表示,报告总结了全省去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取得的各项成果,部署了今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城乡融合力度的重点工作。

  从事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研究多年,张红霄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生态与产业的协同发展。2021年10月,她曾带领研究团队分别对溧阳市戴埠镇及隶属的戴南村、李家园村的产业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溧阳市戴埠镇从2013年起陆续关停高污染的化工、矿山,两个行政村根据本地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道路,让张红霄深受启发。

  乡村振兴不能简单理解为加快乡村发展,新增的一些同质性产业适生性弱且有潜在的生态风险”,张红霄认为,经济发展只有不再依赖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产业链才能更加健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显著加强。“可以看到,戴埠镇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道路取得了农民收入、乡村集体经济与生态保护多赢的局面”。

  为此,张红霄建议各地政府在落实省委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中,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发展适应性强的生态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和生态宜居的双赢目标,发挥乡村为城乡协同发展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屏障的功能。

  沙安勤:支持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 促进智能农机推广应用

  江苏省人大代表、泰州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副主任科员沙安勤说,作为农业大省、经济强省,江苏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和成果应用等理应走在全国前列。“然而,我省目前的农机装备现状为:小型机械数量较多,占主导地位,功能比较单一;大中型机械成本高、数量少;新型不同作物的播种、施肥、打药、收获、加工机械数量少、水平低;且传统的农业机械过分依赖于人工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尤其在农机智能化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建议:加大专项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借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扶持发展模式,加大政策在农业机械领域的扶持力度,推出智能农机研发专项,鼓励农业机械自主创新,加快农业机械自动化进程,补强农业机械发展短板,实现农机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的长足发展。 此外,在研发和成果转化初期,智能农机系统成本很高,一套农机具需要大约十几万元甚至更多的投入成本,导致农户购买意愿非常低。因此,可出台更加优惠的补贴政策,促进智能农机推广应用

   唐红新:汇聚更多资源要素 拓展乡村功能价值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红新更加关注如何汇聚更多资源要素,拓展乡村功能价值,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壮大县域现代乡村富民产业,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他建议,发展乡村产业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地具有区位优势的特色资源,以及自身的优势和能力选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其次,乡村产业发展关键是要有效益,注重提质增效,多元拓展产业的功能。乡村产业不仅要满足食品供给功能,还要发挥文化传承、休闲体验、生态涵养,还有就业蓄水池等功能,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通过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做长做粗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除了乡村振兴,报告中部署的各项任务,如何实实在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多位代表委员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朱杰:发挥老中医余热 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 

  江苏省人大代表、泰州兴化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朱杰关注报告中中医强省建设的相关内容,他说,“中医是就业年限最长的职业之一,但目前对中医的要求也是55岁或60岁退休,这些进入老中医行列的资深专家,大多还精力充沛,前途可期。他们本该是中医院的主力军,中医事业的顶梁柱,却面临着不太满意的执业环境和生存空间。”

  建议积极探索老中医延迟退休、退休返聘和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撑。在人力资源管理、工资奖金待遇各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做到有章可循,有序安排。发挥典型带动效应,让老一辈中医药专家能够有人可传,有学生可带,有用武之地,能够安心地施展自己的学术才能和独到功夫,支持和资助他们留下医案和学术著作。

  杨莉莉:用好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力打造好江苏特色文化标识

  在文化强省建设方面,报告中提到,要进一步推进,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江苏特色文化标识。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杨莉莉对此深有感触。

  2021年,江苏省教育厅成立了首届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下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联络处设在南航艺术教育中心。作为项目负责人,杨莉莉一直致力于探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承体系,并通过辐射带动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欣喜的是,目前,江苏已累计创建国家级传承基地10个,省级传承基地10个,覆盖了南京剪纸、秦淮灯彩、苏绣、锡剧、宜兴紫砂壶、徐州香包、江苏民间舞等诸多代表性的江苏地域文化名片项目,每年受众数达十万人次。与此同时,杨莉莉在调研中也发现,在用好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江苏还有很大的潜力。

  对此,杨莉莉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推动古老的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全力打造好江苏特色文化标识,从而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赋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