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32号街坊的旧与新

2022年01月14日 19:47:4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苏州姑苏区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作为苏州古城的精华所在,如何保护利用好古城是苏州姑苏在发展中面临的紧要任务。在32号街坊,苏州通过修缮改造旧民居、活化利用老宅院,赋予了片区古城生活的新生机,打造出未来古城的新模样。

  走进苏州姑苏区32号街坊,从明清时期的布局和建筑再到民国的住宅院落,不同时代的历史在这里交相辉映,展现着姑苏人家的生活气息。65岁的荣幼竹老人曾是这里的住户,小小的一个院落,曾经挤了十七八户人家。

  “黄梅天衣服要发霉,下雨天像水帘洞,漏的不得了。虽然说国家一直帮我们维修,但没有用,因为这个房子太老了,100多年了,太老了还是修不好”。荣幼竹向记者描述其以前的居住环境。

  在32号街坊,大多数老苏州都在这里住了近40年。当苏州着手对这片区域进行更新改造的时候,如何打造一个让百姓与古城保护发展相得益彰的方案,是摆在苏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一道难题。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分局副局长徐红权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苏州传统的民居就是以居住为主,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对这些民居的要求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功能,我们希望它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载体,不仅是传播我们苏州文化,更多的是希望它能体验文化。

  让苏式生活典范走入更多人的生活,留住苏州古城的文化、人间的烟火气,当地也是动了不少脑筋。区域内文保单位、名人故居和控保建筑众多,不同年代的民居也夹杂其中。为此开始改造时,苏州和当地街道也是征求了不少人的意见。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熊月是32号街坊更新改造的工程师,她说,“像这种大院里面,如果每户人家都同意搬迁了,我们就会把他们腾迁出去。还有一些情况,老百姓不愿意搬,就对这种老房子有感情的,那么我们也是通过政府资金给他们公共空间进行一个改造。”

  故土难离。在旧宅子与新房子之间,不少像荣幼竹的老人选择搬迁,居住在几公里外的现代化小区。“我这里建筑面积才四十几个平方,一户就像以前电视剧里的72房客。我现在住九十几平方,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那么居住条件也很好,环境也很好。”

  从2018年底,苏州姑苏区启动道前片区32号街坊保护与更新项目以来,收储了60处院落和房屋,涉及居民300多户,为街坊内古建老宅修缮创造条件。对于一些控保建筑、文保单位,则引入社会资源,焕发新活力。曹沧洲祠曾经是当地的社区用房,作为纪念清末民初苏州名医曹沧洲的祠堂,在更新改造的时候,当地引入苏州中医药企业雷允上,为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探索出了新的路径。

  熊月表示,社区也是搬到了新的地方,那曹沧洲祠空着的话,不管是保护还是利用,都是一个资源的浪费,我们就考虑到引入一个和它本身文化底蕴相符的一个品牌,来做一个中医文化馆,同时也能起到一个社区医院的作用,服务周边的居民。对于一般的传统民居,除了保留它现在苏式风貌之外,它的内里我们会进行一个大改造,就是从外面看有2500年的历史,走进去能体验2035年。

  眼下,32号街坊民居院落的更新改造还在进行中。大到古建老宅的修缮改造,小到街头巷尾、公共空间的修缮和提升,每一处细节的打磨以及多方力量的汇集正让32号街坊的苏式生活渐次展开,打造出古宅新生。

  苏州市姑苏区32号街坊居民施娟娟告诉记者, 这里变化是很大,之前弄堂很窄。但从2020年我们这儿的街坊改造开始,不仅道路弄得平整,而且绿化也都弄得很漂亮。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分局副局长徐红权说,我们希望通过城市更新的一些做法,能够把我们32号街坊里面这种特有的苏式生活展现出来。对一些传统的民居,植入新的功能。随着我们城市更新进展的不断推进,我们32号街坊的未来的发展业态会更好。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耿昊东 施志鹄 郭彧 编辑/俞思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