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老、设施陈旧、生活环境差是许多老旧小区居民共同的烦心事,也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为了帮助老旧小区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各地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第三方调查》评估视频会议,通报了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第三方调查报告总体情况及各市情况。苏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居民满意度得分92.24分,位居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第一名。
以“园林文化”为魂 老旧小区化身苏式园林
苏州老旧小区改造不是简单的“刷大白”,而是融入了城市的味道和温度,成为展示苏州人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情趣以及城市文化生命力的重要窗口。
姑苏区平江街道华阳里小区始建于1999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设施老化、功能不全、配套缺失等问题逐渐显露。改造环境、规范管理,让小区更宜居、生活更舒适,成为所有居民心底最迫切的期盼。
经过前期多次走访调研,华阳里改造方案主要包括小区大门改造、房屋外立面补修、公用车库建新、绿化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改造等。
改造之后的华阳里小区拥有了崭新显眼的仿古牌匾、雕工精致的镂空花窗、古朴素雅的亭台长廊、精心布置的假山树木……
小区中央活动区域也被打造成了苏式园林风格的景观小游园,成为最受居民欢迎的地方。住户们一致称赞:“改造得特别好,细节上也做得特别暖心,大家特别满意。”
除了华阳里小区,打线里、长康里、财神里、敬文里同样以“园林文化”为魂,不仅做到了“旧貌换新颜”更是兼具实用性。
苏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坚持以居民满意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探索以片区统筹规划,代替单一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创造条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探索共享物业,落实长效管理问题;结合城市更新试点,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居民住区品质。
因地制宜 用“边角料”解决居民生活痛点
小区里的边角空地长期闲置、无人看管,一度成为部分居民的废旧物品丢弃地,而另一方面居民对户外休闲场所的需求大增。两个问题能同时解决吗?南京栖霞区蛇盘社区想出了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将闲置空地打造成了微花园。
蛇盘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居民们通过在“掌上云社区”商议讨论和投票,将600多平方米堆放杂物的空地改成微花园,种植月季、蔷薇、美女樱等花卉和草木植物。2021年进行二次升级,补植紫藤、蔷薇,增设文化长廊、浮雕古诗词、塑胶步道。花园建设中,社区专门建立“花友会”,40余名养花人士的爱好可有了“用武之地”。
在栖霞,像蛇盘社区微花园这样的微幸福项目还有很多。中国水泥厂社区打造百米文化长廊,居民休闲娱乐有了场地;馨康苑社区建立“馨享书屋”,社区多了文化阵地……一件件社区微更新、空间微改造、服务微增能的小项目,却实实在在给了居民大幸福,居民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目前,栖霞区已完成114件“社区微幸福”项目,2021年的30个项目正进入验收阶段。
南京秦淮区扇骨营小区,停车难是困扰居民的一个实际问题。秦虹街道将小区隔壁的一处空地改造成了停车场,不但解决了环境卫生问题,同时新增停车位67个,缓解了居民停车难的问题。
南京菊花小区改造前,小区老旧破败、环境脏乱,停车难、下楼难、无活动场所等,都是居住痛点。通过优化利用楼间距等空间,移走干扰正常生活的树木,利用楼间荒废绿地,增设大量停车位,彻底盘活了小区内的停车资源。
而无锡市梁溪区通过修缮平屋面,组织实施“平改坡”、外墙出新,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颜值”。新增2万余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充分解决“充电难”问题,让充电既简单又安全。加装楼道灯1.7万余个,新建无障碍通道约590个、晾晒场250余个,新增停车位4300余个,确保居民生活便捷有保障。
为了居住环境更加宜人,增设及改建小游园、公共活动场所8.2万余平方米,补种提升绿化约26.8万平方米,持续优化居民生活环境。
共管共享 让更多群众圆上宜居梦
根据南京市最新出台的“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意见”,改造工作将遵从共同缔造、居民自愿、多元化运作、功能优先、建管并重等几大重要原则。优先解决直接影响居住安全、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
秦淮区天坛新寓、联合村1-1号等7个老旧小区总建筑面积约13.64万平方米,居民1857户。7个小区中最老的建筑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年代久远,小区管网老化、配套设施缺失、公共环境较差,距离群众心中的“宜居”小区渐行渐远。
天坛新寓小区按照“完善小区基础设施、空间充分利用,营造小区景观环境,整体打造小区宜居环境,实现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的设计理念实施全方位改造。
改造完成后,单元口增加了无障碍通道,楼道内安装了楼道灯,还设置了折叠椅,方便适老出行。楼栋间的废弃花坛,被改建成供居民观赏休憩和沟通交流的科普花园和停车位。
清理掉十几吨垃圾的闲置地块建成了内部停车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解决夜晚照明问题。小区内安装了监控探头,出入口道闸还增加了电子宣传屏和电子测温仪,安全感大大提升。面对改造完成的老旧小区,居民感叹“安享晚年不再有遗憾”。
为了让居民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整个改造期间,建设单位联合街道、社区、物业等,组织7个老旧小区居民代表,召开了二十余场居民议事会,征询了一千多份改造意见,通过协商形成改造共识。
同时聘请群众监督员,参与改造全过程落实共建;配合推动小区物管委员会成立,并提前对接物管公司进场摸排,发动全民共管共享。
尊重民意 从“帮你改”到“我要改”
2021年,南京在老旧小区出新、提升居民居住幸福感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不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功能品质,让老百姓的生活既留得住记忆,也看得到未来。小西湖片区正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
以前,小西湖片区多是街巷老旧、阴暗潮湿的老宅,居住条件十分简陋。但周边生活设施齐全,地理位置优越,又让很多老居民不愿搬走。于是,这里创新地采取了“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模式,既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环境,也留住了老城南的烟火气。
2021年3月,马道街39号许庆爷爷家成为小西湖片区私房自主更新的首例。根据测算,许庆爷爷家的改造费用总共是60多万元,他只要承担其中的40%。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还特意请来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设计团队,为许爷爷家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当亲眼看到隔壁邻居家发生的巨变后,住在37-1号的王新民羡慕不已,他立刻找到小西湖五方协商平台办公室,也申请自主更新。根据王新民的需求,他的房子更新后租给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引进适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为此,设计团队精心定制了一套内外兼顾、可随需求“再生长”的房屋更新方案。
经过测算,南京马道街37-1号的改造费用总共为40多万元。经专业机构鉴定,由于老房子属于D级危房,因此,居民王新民个人只要承担其中的40%,其余的费用则由市、区财政予以补助。
居住在堆草巷31号的老住户陈鸿荣谈起新旧房屋的对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家经过自主改造,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老宅的后院也被打造成了“社区规划工作室”,将和陈鸿荣家和谐共生。而住在堆草巷33号的居民刘光纪喜欢在家里种种花草,他家后院被改造成了“共享院”,经常有游客会进来参观,路过的游客也纷纷表示“转角都有惊喜”。
“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自主更新,不仅让小西湖自主改建的居民们有了奔头,也让他们看到了未来老城改造的新样本。
扬州汶河街道的仁丰里街区同样以微更新改造的方式,鼓励居民自主参与街道设计,走出了一条古城保护的仁丰里模式。
仁丰里街区82号老宅经过主人张呈生的修缮,整体被打造成古典园林的样式。走进宅院吊兰、天竺郁郁葱葱,院子里还有一方水池。在水池上,还有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假山。在庭院的最东面有一片紫竹,这样宅院里有水有山,四季常青。
像张呈生家这样的特色住宅在仁丰里街区还有好多户,最大程度保留住仁丰里小街小巷、古色古香、市民市井的特色,也破解了历史街区改造带来的大量迁移原住民这一难题。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黎明 郝朦《零距离》记者/何畔 李强 我苏网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