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连云港市委书记方伟这样说……

2022年01月05日 07:50:5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为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携手十三市广电

推出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

《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

——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环省行》

第八站抵达连云港!

在未来,

连云港如何拥抱大海,联通世界,高质量发展?

如何打造一座人民所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专访

连云港市委书记方伟

1

  记者: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周年。作为江苏共建“一带一路”的强支点城市,未来,连云港将如何在江苏的开放大局中展现担当和作为?

  方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连云港积极融入“交汇点”建设大局,担当使命、主动作为,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5次见证连云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作出了“打造标杆示范项目”的重要指示。下一步,连云港将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坚决落实省党代会决策部署,以服务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全面展现“交汇点”强支点的一流担当和卓越成效。

  一是建设东方大港。加快完善深水航道、专业泊位,加密远洋干线,做优港航服务,以中西部首选出海口为目标,建强“海河江、铁公水”多式联运品牌,构建大枢纽、大通道、大物流格局,“十四五”末建成年吞吐量3.5亿吨、集装箱运量千万标箱的长三角北翼强港。

  二是打造标杆示范。深化“硬联通”,高水平打造“两基地”和国际班列,形成东线出海、西线集结、覆盖亚欧、便捷高效的物流大通道。提升“软联通”,建设数字丝路、物联丝路,促进制度、标准等深层次互联互通。共建“心联通”,深化安全、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国际交流和合作,构建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紧密纽带。

  三是深化双向开放。建好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服务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枢纽城市、发展枢纽经济,用好自贸试验片区、综保区等开放平台,探索制度型开放,加强联动创新,构筑高水平全方位开放高地。

2

  记者:连云港山海相拥、港城相融。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多处提到连云港元素,比如沿海开发、蓝湾百里,还提到了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未来,连云港如何继续向海发展,勇担江苏沿海发展的排头兵?

  方伟省党代会对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部署,连云港也把“加快海洋强市的现代化跨越”作为未来五年的重要工作。我们将坚持战略东进、拥抱大海,高水平构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勇当江苏沿海发展排头兵。

  一是优化海滨城市功能布局。统筹涉海基础设施、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生态建设,推动各县区板块明确定位、各展所长,经略海洋、向海发展,加快构建独具特色的临港产业集聚带、滨海风貌城镇带、美丽生态风光带。

  二是展示现代港城海洋风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凸显海洋元素、泼洒海洋色彩,匠心雕琢一批地标景观,精心装扮沿海景观节点,高水平打造百里蓝湾、十里金沙、连岛明珠、连云新城,串联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最美海岸。推动城市组团快速联结,建设智慧城市、加强精细管理,打造大气恢宏、精致精美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三是奋进海洋经济蔚蓝航程。优化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深蓝渔业,建好蓝色粮仓。依托海洋高校、院所,创建省海洋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山海旅游,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的“蓝色增量”。

3

  记者:连云港提出,加快后发先至,全面开创新局,为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努力奋斗。在您心中,“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是什么样的?

  方伟省党代会发出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动员令,我们贯彻省党代会决策部署,为新时代的“后发先至”明确了发展愿景,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高质量发展之“至”、高层次开放之“至”、高颜值家园之“至”、高效能治理之“至”、高品质生活之“至”;这五个“先至”,既要速度,更重质量;既看总量,更重水平;既求全面,更重突破;既比数据,更重感受,在“后发先至”的奋进征程中,践行好“三大光荣使命”,完成好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同时,我们也为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制定了战略目标,在今后5年,进一步完善战略构建、巩固比较优势、加速蓄力提升,现代化建设系统布局、全面展开,各项事业加快跨越,日益展现新姿态、新亮点、新突破。到2035年,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主要发展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实力跻身沿海城市中上游。到本世纪中叶,拥有高度的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在“一带一路”崛起中国气派的支点城市,人民自豪、世人向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港城阔步走向世界。

4

  记者:在未来,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新目标、新使命,连云港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从哪些方面发力,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

  方伟省党代会对今后五年发展,明确了“六个显著提升”的主要任务。连云港将坚决落实大会部署,围绕“六个显著提升”,增强战略引领,构筑战略支撑。

  一是重大产业引领支撑,加快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中华药港”,崛起沿海产业新高地,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在国家产业分工、江苏制造强省大局中,担当关键角色,发挥独特作用。

  二是双向开放引领支撑,服务东中西、融入长三角,积极构建“一带一路”东方大港、着力畅通“双循环”战略链接,繁荣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三是创新驱动引领支撑,坚持高峰带高原、制造生创造、企业重研发、平台聚人才,厚植创新精神、优化创新生态、提高创新浓度,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四是绿色安全引领支撑,坚定践行“两山”理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深化生态经济、文化旅游、公园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等创新实践,让“百里蓝湾、美丽港城”成为美丽江苏、美丽中国的生动样板。

  五是民生幸福引领支撑,坚持发展为人民,民生促发展,通过高质量高水平办好民生社会事业,优环境、降成本、暖民心、聚人气,打造幸福港城响亮品牌,以人的现代化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

5

  记者:党代会报告中,“综合发展实力”提升放在了“六个提升”的第一位。连云港作为一座“后发”城市,随着沿海石化产业和中华药港的发展,呈现“先至”的势头,请问在加快发展和以产业为基础推动创新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谋划和思考?

  方伟未来发展中,连云港将聚焦实体经济,突出特色优势,强化创新驱动,以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跨越,推动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

  一是构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加速推进盛虹、卫星等龙头项目,整合提升石化全产业链条,建设石化产业研究院,加强关键技术、重大装备攻关,到“十四五”末,实现应税销售收入3200亿元,基本建成我国最大的原料多元化烯烃产业基地、最具影响力的聚酯原料生产基地、全国领先的高端新材料生产基地和国际知名的电子化学品生产基地。

  二是加快崛起“中华药港”,壮大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原料药四大核心产业,培育医疗器械、辅料包材、制药装备等成长板块,建设花果山医学科学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医药制造集群和创新中心。力争5年内全市医药产业年产值突破1800亿元。

  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以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大型风电设备、核电及其装备制造、碳纤维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为现代化建设奉献更多港城制造的“清洁能源”“大国重器”和“超级材料”。

  四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打造临空物流园、高铁物流网,为实体经济筑牢物流、供应链保障。集聚专业机构,汇聚金融资源,完善数字基建,推进“两化融合”,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孕育成长提供良好基础。

6

  记者:未来五年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连云港山海相拥,生态本底好,能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怎样的贡献?

  方伟我们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科学保护、开发、留白,努力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港城之路。

  一是做大优质生态资源。以建设新时代公园城市为总揽,依托山海河湖等生态资源,构建系统完善的城市绿脉,保护开发海域、岛屿、岸线、湿地,展现“百里蓝湾”的壮美景象;做优环云台山、环锦屏山景观体系,铺展“半城青山、山城相映”的美好画卷。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确保生态环境逐年改善、越来越好。

  二是探索生态治理范式。以战略环评引导发展,深化“三线一单”治理创新,一手抓产业生态化,推动石化产业基地等重点园区建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示范园区;一手抓生态产业化,实施好海陵湖开发、园博园等重大工程,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富民交相辉映。

  三是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目前,连云港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省近一半。未来发展中,我们将巩固核电、核能在现代能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升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消纳能力,为全省能源转型作出更大贡献。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绿色化升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幅增加生态碳汇,深化碳排放、碳交易等领域改革探索,为“双碳”目标如期高质量实现,发挥应有作用。

7

  记者:节目开始之前,江苏广电总台全媒体矩阵征集到了大量网友、市民对连云港未来的期待,汇总成了一份“给书记的民生梦想清单”。接下来,我们将怎样撸起袖子加油干,来实现这些梦想?

  方伟我们将践行好“三大光荣使命”,完成好“后发先至”的殷殷嘱托,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的高质量发展称之为“后发先至”,我们这个“后发先至”是高质量发展之“至”、高层次开放之“至”、高颜值家园之“至”、高效能治理之“至”、高品质生活之“至”。

  我们将践行“两山”理论,做大优质生态资源,建设新时代公园城市,深化“三线一单”等生态治理的创新,发挥新能源基地、生态碳汇等优势,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港城之路。

  我们将巩固比较优势,加速蓄力提升,在重大产业、双向开放、创新驱动、绿色安全、民生幸福五个方面来构筑引领支撑,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港城新篇。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孙西娇 王德俭 吴斌 摄像/王昕 孙浩瀚 陈忠耀 杨伟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