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临近,寒潮日渐活跃,料峭的北风把天空洗刷得愈加湛蓝,而冬日的暖阳却总能唤醒绽放的梦想。
这一周,我们再次以国之名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宣誓中国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庄严立场,表达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这一周,江苏-东盟交流周启幕、苏港合作联席会议召开、苏港澳教育合作进一步深入……江苏对外交流合作步履不停、再添硕果!
这一周,"江苏医惠保1号"参保人超百万、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快递服务建制村全覆盖,专项支持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新政出台……一大波民生红利让8400万江苏百姓倍感温暖。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隆重举行2021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每年的这一天,凄厉的防空警报都会划破宁静的长空,举国哀悼、山河同悲。
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公祭仪式,到沈阳、上海等全国各地的悼念活动,再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人士在云端举行的纪念活动,无不诉说着铭记历史、祈愿和平的共同主题。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感悟和平的珍贵,凝聚开创未来的力量。在建党百年之际,举国上下同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告慰逝者,更警醒国人,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不可阻挡。
历史大势浩荡前行,民族复兴前景光明。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认识到,要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对外合作 又结硕果
继2021澳门江苏周等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之后,本周,江苏对外合作的精彩篇章仍在继续。
16号,江苏—东盟交流周拉开帷幕。作为经济大省和开放大省,江苏与东盟各国在诸多领域开展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此次交流周上,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南京、北京、上海与东盟有关国家的中外嘉宾济济一堂,话友谊、谋发展。
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JHMUA)本周正式成立。联盟由南京大学联合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共同发起,苏港澳三地33所高校自愿组成,是非营利性高校合作联盟,将在服务国家战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研全链条创新,加强苏、港、澳地区大学交流合作、对接和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本周,苏港合作联席会议以视频连线方式在南京、香港两地同时举行。评新君了解到,这次会议双方围绕加强苏港双向投资合作、创新贸易合作方式、加强绿色低碳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可谓是干货满满。
情系民生 回应期盼
本周,江苏首个面向全省、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江苏医惠保1号"上线不到20天,参保人数就突破100万。其中,近七成投保人选择为家人投保。不限参保年龄、健康状况、既往病史、职业类型的暖心设定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
这一周,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快递服务建制村全覆盖,自此,不仅城里人可以尽情网购,乡亲们也能在家门口轻松寄、取快递。
这一周,江苏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五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1日联通全球,3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省域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
这一周,《江苏省"十四五"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实施意见》出台,明确低收入农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可免抵押免担保申请小额信用贷款,并享受财政全额贴息,真金白银的优惠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共同富裕注入了金融活水。
缅怀历史,珍爱和平;厚积薄发,行稳致远。只有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才能肩负起今天的使命担当!让我们从历史中积蓄奋进力量,向着美好未来砥砺前行!
(来源:评新而论 记者/王鹏 郝朦 沈杨 图片/视觉中国 江苏新闻 编辑/郑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