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无锡市锡山区东亭街道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开创关心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载体,构建“街道、学校、社区、家庭”关爱困境儿童的工作网络,形成全社会关注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今年4月,街道关工委协同公安、司法所、民政、教育、工青妇等部门,对街道“五失”未成年人和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情况、18-25周岁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和就业情况、“三困”未成年人情况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确保关爱对象无遗漏,信息完整无差错。同时成立由关工委、司法所、民政、妇联等部门组成的关爱小组,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在校“三困”未成年人,则由学校一名老师加上社区一名副主任、一名社工、一名“五老”同志组成关爱小组,共同研究关爱措施和方法,做到学校、社区、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关爱合力。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一样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性格脾气,为了提升关爱成效,关爱小组施行“一人一策”,根据困境儿童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需求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关爱服务。
晨晨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父亲患有严重的肾病,需要长期做透析,还有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家里全靠母亲一人维持生计。晨晨的生活、学习全靠奶奶,但奶奶文化程度较低,对晨晨非常溺爱。因为疏于管教,晨晨成了别人眼中讨人厌的“惹事王”,而且每次惹祸后,都会招来父亲的一顿狠揍。孩子也因此越来越逆反,不爱学习总是打架。关爱小组的成员得知后,及时走访了学校老师、家庭成员,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关爱计划,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逐步实施。首先由社区人员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让他敞开心扉,试着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其次与老师沟通,让孩子在班级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激发他助人为乐的积极性。最后让晨晨的父母每天都抽时间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段时间下来,晨晨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习成绩也在逐渐提升,也很少再惹是生非了。
为了让困境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街道关工委组织辖区内爱心企业开展了爱心助学捐赠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缓解生活的困境,让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辖区众多企业纷纷献出爱心,让困境儿童在“爱心”中受惠,在“爱心”中学会感恩。(来源: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徐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