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不上课可以做什么?本周,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分校方兴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了幸福时刻——“晓小池塘建造师”学程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二年级的学生们带着奇思妙想,争做“池塘建造师”。
“这里面有个泡泡机,这里有个隐藏的音箱,可以发出‘呱呱’声。我负责制作水车,这个水车是我们动力团队一起做的。”说话的男孩名叫洪耀承,是二(5)班的学生。他们班以“池塘诗韵”为主题,打造了四季不同精致的池塘。“春天是万物复苏,夏天是茂盛,秋天是落叶,冬天是大雪纷飞。”洪耀承说。为了营造更加真实的场景,在大人的帮助下,孩子们走访了花鸟鱼虫市场,在江边捡拾树枝、芦苇,买来模型搭建池塘。
“学程周”是拉小分校方兴小学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定制的课程,每学期集中利用一周学时,以项目化的课程组织方式,引导儿童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亲历知识发生和应用的过程。
拉萨路小学分校方兴小学课程研究部副主任杨扬说,一周的时间里,学生“不上课”,在老师的带领下选择一个小课题,进行自主的研究。比如二年级的主题是“晓小池塘建造师”,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来探寻池塘的秘密,有舌尖上的小池塘、池塘里的小可爱、小池塘大作用、池塘植物王国历险记以及池塘诗韵,在南京林业大学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帮助下,动手打造校园景观池塘。“一方面是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校园中多一些自然的角落。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走进自然中探究。虽然这次池塘是二年级孩子建造,不过其他年级也可以过来参观。我们打算放在校园中,成为校园一景。这也是结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等。” 杨扬说。
不用上课、不用写作业,动手制作池塘,这样的模式备受学生欢迎。二(2)班学生印画说,全班分成四个组,大家围绕“小池塘大作用”脑洞大开。“通过这次学习,我懂得要保护池塘,爱护环境。”
二(5)班学生李周一的妈妈说:“虽然这五天孩子没有上课,但是孩子们为了建造小池塘去思考、学习、实践。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尝试解决,孩子们有非常大的进步。”
拉萨路小学分校方兴小学副校长陈宁说,学程周作为桥梁,改变着孩子学习方式。“小池塘和生活如何连接在一起?通过搭建池塘,把生态拉到孩子身边。在这个项目影响下,孩子们去了解池塘里的生物、水质、水动力。在搭建的过程中,如何了解材质,遇到问题用什么处理方式,相对应也衍生了很多课程。比如在鹅卵石上画画,在泥塑课上捏小植物、小动物。因为我们学校在江边,他们还去江边采摘芦苇,寻找枯枝,为小池塘装饰。还有孩子们搜集了有关池塘的诗词,这些都是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程周是一个项目,改变着孩子学习方式,更改变着生活。”
小小“池塘建造师”离不开专业指导,来自南京林业大学三十多位老师、学生志愿者成为孩子们的导师,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杨云峰说:“大学除了做科研、教学,也要做社会服务、科普宣传。风景园林学院做一些庭院、造景是我们特长,借助活动,能把小学生和大学生做一个很好的融合。让小朋友了解环境,热爱我们的城市,保持对自然环境改造和改善的热情。”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通讯员/杨扬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