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空地“变身”生态停车场;闲置芦苇坑塘建成高品质市民文化公园;凌乱街区经过改造,美食云集,成为吸引游客、市民争相打卡的特色街区......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悄然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王官集居民发现,家门口不起眼的小角落有了大变样。
王官集镇不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用心用情办实事。该镇将生活空间优化与品质提升作为核心目标,在盘活镇区空间资源的同时,逐步调整镇区配置格局,完善配套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5分钟乡村生活服务圈”,构建生态宜居的生活空间。
“公共空间治理就是致力于还公共空间于公众,我们在规划时,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考虑。加强精细化管理,因地制宜,对不同空间实施不同策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美誉度。”宿城区王官集镇党委书记熊广贤说。
打造“小微空间”,闲置荒地变废为宝
王官集镇花园村废弃的排水沟一直备受村民诟病,每到夏天,水沟的臭味让经过的人都避而远之。经过治理打造,水沟被垫上,打造成了360米的沿街景观墙,作为王官集镇主打产业花园酥梨的“门面”,成为该镇一处新地标。

该镇将空间治理与村镇绿化相结合,积极改造提升绿地系统,有机串联道路绿化、镇区公园。利用唐圩村废弃水塘栽植苗木,合理建设绿地景观,打造方便可达的绿地休闲空间。通过重塑空间布局、资源合理调配,将原先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废弃集体用地建成了总面积2600平方米,规划有40个车位的生态停车场。地被用“活”了的同时,停车难问题得到解决,确保小微空间打造“面子”好看,“里子”实用。
实施“精准改造”,消极空间重焕新生
在公共空间腾出来后,王官集镇因地制宜,设立“一地一档、一类一策”,围绕“一街一景一特色”原则,高标准改造镇区环境。同时通过镇村组三级联动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确保改造后的空间“颜值”不反弹,“内涵”不降低。
镇域内宿黄线、睢皂线两条主要通道在改造前,街区杆线管线杂乱、广告亮化无序等现象随处可见。通过集中精力、集中兵力、集中火力对主干道沿街秩序进行管理,整治沿街门面,改造建筑立面,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为提升镇区面貌,新增盲道、行道树、路灯、多功能自行车停放架、休闲坐凳等设施。新建了1个集太阳能生物处理、垃圾分类、压缩转运于一体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配备垃圾分类亭13个,垃圾分类桶2万余只,实现垃圾减产35%,让镇区环境“亮”起来。加强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衔接,推行生活污水、 厕所污粪一体化治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激活“乡村细胞”,社区功能日臻完善
依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王官集镇着力打造综合性、高标准、高品质的市民文化公园。公园占地1.7万平方米,既有运动健身区,也有樱花小道、清风亭等休闲景观。精心打造的文化公园,极大地丰富了镇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聚焦居民日常需求,提升社区服务功能,王官集镇加快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繁荣“商业圈”,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短板。现名为“美食坊”的特色街区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为王官集镇原有重点商业街区之一。上半年,镇里精细设计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休闲便民功能,有力提升街区形象和经营业态。街区改造后,重点引入了王官集瓦块鱼、酸菜鱼等本地特色美食,吸引了众多外地人前来品尝。通过繁荣“商业圈”,打造“宜商、宜业、宜居、宜游”多元功能的商业街区,让镇区更有魅力、更具活力。
王官集镇不断挖掘空间潜能,先后新增绿化3.9万平方米、停车泊位106个,建成文化公园1座,改造升级商业街区1个、公厕5处,新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心1处。围绕绿化管养提升、乱搭乱建清理、特色街区打造、社区功能完善等方面开展综合治理,将公共空间精准“腾出来”、有效“用起来”、长效“管起来”,让公共空间“美起来”。
(来源:宿城区融媒体中心/刘水 江秀 编辑/张泉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