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响水:江苏最美大学生王长凯—— 真情奉献“第二故乡”

2021年11月09日 11:58:0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立冬过后,天气更冷。在中山河北畔的江苏响水县张集中心社区街道乡村,丝毫看不到“冬闲”的场景。社区纪检干事、团工委书记、华余村党总支副书记王长凯变得更加忙碌起来,他走进车间为低收入户寻求就业岗位,到帮扶户家中帮助帮助制订脱贫计划,躬身进入大棚察看蔬菜长势……这位出生在南方的小伙子已经把张集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在中山河北畔的田野上留下了深深足迹。

  2019年,王长凯从徐州工程学院毕业,他放弃了直接就读研究生的机会,成为江苏省名校优生定岗特选计划脱贫攻坚类选调生来到响水县,被分配到张集中心社区当时的扶贫办。王长凯老家是泰州市兴化,刚来到张集时很不习惯,那段时间,他虚心学习,千方百计打破方言差异的阻碍,挨家挨户进行走访,用心倾听百姓声音,用情解决百姓诉求。他每天投入到枯燥的数据和表格当中,全区1320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每一户的致贫原因、脱贫方式和脱贫时间,他了如指掌。在不到2个月时间,他将管辖区域内1320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的脱贫原因、脱贫方式、脱贫时间全部牢记于心,逐一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不忘初心,脚上的泥土是最直接的见证。下村走访、收入测算、扶贫贷款、学费补助、脱贫稳定性研究,对于20出头的王长凯来说,哪一件事情都不能马虎。在担任华余村党总支副书记期间,王长凯积极协助村支书袁以华,带动村民利用村集体光伏发电站的空地种植油牡丹,每年给村集体增加积累超过40万元。在村党总支一班人努力下,华余村还解决36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庭中有劳动力人员的工作问题。通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技能培训就近务工等举措,确保全村村113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在2019年全部脱贫。

  在下村走访调研中,王长凯了解到,何圩村村民陈道标8年前因为生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导致一家7口人生活非常贫困。为了解决老人一家的困难现状,王长凯想方设法为老人申请、办理国家扶贫贷款,当老人把沉甸甸的两万块钱接到手中的时候,心里也流淌起一股暖流。如今,老陈身体比过去好多了,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养牛、养猪、养鸡,同时种地20亩,一家人的收入在王长凯的帮助下逐年递增,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华余村作为盐城市128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之一,因烈士郑华余得名。能够留在红色乡村,服务当地群众,王长凯在希望的田野上诠释自己青春价值。作为今年刚刚被省委宣传部表彰的“江苏最美大学生”,他主动请缨担当村里的红色故事宣讲员,他经常利用党日活动开展线上线下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多次向群众和来村观摩人员宣讲郑华余烈士英勇事迹。他说:“革命烈士为了人民利益而献出宝贵的生命,我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奉献青春,能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看到他们的笑脸,就是我最幸福的事儿。”

  (来源:响水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汪正清 编辑/苏月)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