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三年来,江苏携手上海、浙江、安徽各扬所长、协同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从全面加速向全面深化迈进。11月5日起,《江苏新时空》推出系列报道,回顾三年来一市三省四手联弹协奏曲、齐心共绘同心圆的生动实践。首先来关注长三角通过协同创新、产业共融,以全国4%面积创造约全国四分之一经济总量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江苏台记者黄蒙介绍,材料是制造业的底层基础产业,也是目前制约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在位于苏州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这里聚集了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全球的研发力量,全力攻克材料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共性难题。
当记者来到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时,工业应用材料大数据事业部的研究人员正与上海的一家企业进行视频会议,商讨技术项目。研究院虽然成立不到2年,却凭借在材料领域的大数据积累以及完备的测试平台,吸引了上百家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开展联合研发。
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工业应用材料大数据事业部总监韩维建告诉记者,瞄准制造行业面临材料数据方面的痛点,给材料行业跟制造行业搭一个桥,数据库公开给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来用,企业就可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设计。
G60科创走廊九城联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发力、环太湖科创带加速崛起……三年来,科技创新勇当长三角一体化的先行军。特别是今年,一市三省共同成立科技创新共同体办公室,联合实施22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9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此外还协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体,于今年6月启动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介绍,建设一个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让创新要素在长三角更大的范围畅通流动,来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的发展。
“创新链”上的长三角协同发展,“产业链”上的长三角也正加速融合。前不久,无锡连续第二年在杭州举办数字经济交流合作洽谈会,杭州的“互联网基因”与无锡的“物联网基础”碰撞出81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无锡市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袁禄来说,无锡和杭州两座城市在产业链上互补性十分强,通过推动两座城市的产业合作,来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四大重点领域,一市三省组建“最强联盟”;南京都市圈、沪苏通跨江融合、宁杭生态经济带的“破圈融合”催生出一个个产业“黄金带”。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协作吸引华为、英诺赛科、云顶新耀、中车交通等一批重点企业云集于此。
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顾一峰说,在整个吴江汾湖建设超级工厂产业集群,将自身的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高到24.5%,成为全国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三周年以来,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这充分印证了党中央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我们也可以看到,江苏通过与其他长三角其他省份的深度合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深化区域之间的产业链创新链的共同合作,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从而实现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黄蒙 亓晨 张正 杨国 章斌炜 无锡中心站 苏州中心站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