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经验”,全国推广!

2021年11月01日 15:46:12 | 来源:徐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优秀!徐州有三项经验做法被全国推广啦!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广“十三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对全国20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典型经验做法进行总结,予以通报表扬,鼓励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

  其中,徐州这三项经验做法被纳入典型全国推广——

  •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   “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   “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产业”

  为什么是徐州?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煤炭生产基地,徐州地区的煤炭开采已有一百多年。即便如此,江苏的能源自给率到“十三五”时期已不足8%,这给江苏带来一个难题——唯一的资源型城市正面临枯竭,转型成为必须之路。

  徐州的转型从“十五”时期就已起步,到“十二五”末,徐州转型的成效已非常明显,以煤炭为主的采掘业占徐州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已下降到5%左右,而煤矿集团的非煤炭收入已超过50%。

  2016年,旗山煤矿关闭,徐州市区煤矿“清零”。到“十三五”末,徐州本土的煤炭产能对经济的贡献率已微乎其微。

  然而,也就在“十三五”时期,徐州市的GDP达到了7400亿元,人均GDP接近8.4万元,位列江苏省第6位,全国第27位。在这背后,徐州产业结构的深刻转型、彻底重构功不可没,以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为首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徐州产业经济的“顶梁柱”。

  正是因为转型早、转型彻底,令徐州可以在全国200多个同类城市中被发现、被关注。

  13项全国典型,徐州占3

  如何突破老工业基地的困局?高质量发展之路该怎样走?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和国家开发银行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支持12座城市(经济区)建设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19年,示范区扩容至20个,徐州成为其中之一。

  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今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对“十三五”时期示范区建设的典型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予以通报表扬,并鼓励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

  打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这份总结, 20个示范区在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共计探索实践出了四大类13项典型经验做法。具体包括——

  •   坚持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转型升级内生动力;

  •   坚持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   坚持绿色转型,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其中的两大类三项典型经验做法中,都有徐州实践、徐州经验、徐州示范。

  园区引领,市场主体超百万

  面对产业和城市的双重命题,徐州坚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徐州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经开区,坚持构建“1335”现代产业体系,园区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徐州经开区综合实力跃居国家级开发区第24位、全省第5位。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高新区,在2020年度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排名中居第48位。

  目前,徐州已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含高新区)17个,各县(市、区)都结合实际,规划布局了相应的开发园区。到2020年底,徐州市场主体总量达到了115.8万户,位居全省前列。

  山水之城,功能品质大提升

  业兴城美,今天的徐州早已看不出煤城的影子。

  秋日时分的沛县安国湿地公园,秋草泛黄、湖水湛蓝、候鸟翩跹,昔日张双楼煤矿形成的采煤塌陷地,如今已成为风光旖旎的湿地公园,200多种鸟类在这里栖息。

  与之类似的还有九里湖湿地公园、潘安湖湿地公园,前者跻身国家湿地公园并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后者建成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更多的塌陷地通过治理“变废为宝”,成为了高标准农田或工业园区。

  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史,给徐州留下了42.33万亩采煤塌陷地。为抚平这些“地球伤疤”,徐州在全国首创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村庄易地搬迁”五位一体综合治理模式。

  到2020年底,全市——

  •   湿地保有量为7.76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5%

  •   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省级湿地公园4个,湿地保护小区64个

  •   完成村庄搬迁约110个,安置居民约4.8万户

  构建起了极富特色的山水城市架构,并作为全球唯一城市,获联合国人居奖。

  因地制宜,再造新能源之城

  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和能源资源产业集中,节能降碳任务艰巨。徐州的经验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产业。

  面对煤炭产业留下的历史生态欠账,徐州紧扣“修复生态、覆绿留景、凝练文化、拉动经济”理念,创新实施宕口修复和荒山绿化方案,因地制宜开展绿化造林、岩壁造景地质保护,实现了消除地质灾害、生态环境修复、特色景观打造一举多得。

  有了好环境还要有好产业,从煤矿到新能源,徐州已汇聚了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等近百家新能源制造企业,年产值300多亿元,先后获评“国家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煤城徐州有了光伏大市的新名片。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做好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徐州永远在路上。

  (来源:徐州发布 图片/豹子视觉 王鑫 李琼 王新伟 早安徐州栏目)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