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0岁高龄的周其忠是国网灌南县供电公司离退休老职工,在电力岗位工作的40多年的他,用14本日记记录了灌南电力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之路。
灌南的电力工业发展起步晚,从1958年3月建县后才开始,是当时全省仅有的无电县。当时,灌南县工业局组建了一个拆机小组,从上海崇明县纱厂拆来了一台德国西门子公司产的250马力旧柴油发电机组,由此拉开了筹建灌南电厂的序幕。全厂干部、工人夜以继日,历经7个月的拆迁、安装、调试,自此,贫穷、落后的灌南开始有了电。然而,由于机组陈旧,故障频繁,于1959年元旦正式对县城部分照明用户供电的灌南电厂机组仅运行2个月,便因塞头烧穿,被迫停机。
1960年3月,江苏省电业管理局批准灌南电厂扩建一台7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拟由清江电厂拆迁。此时已在淮阴实习一段时间的周其忠跟随清江电厂拆迁来到灌南。1962年春天,国家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灌南电厂精简下放了一批职工,扩建电厂这个项目也下马了。
直到35千伏灌云至灌南输变电工程被批准列入1966年基建计划项目,周其忠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技术岗位。这是灌南电厂第一次进行35千伏输变电工程设计,没有前期经验借鉴,他们就边摸索边前进,周其忠主持设计并全程参与了工程建设。“我们从2月18日开始勘测工作,天气一直不如人愿,下了几阵小雨后又刮起北风。到达柴米河的南岸,我们需要跨过河流,可是风大浪急,渡船停航,因有紧急任务在身,我们只能‘强渡柴米河’。现在想想还是很后怕的,当时等于拿命去拼啊。”
日记本上记录了这段“拼命”的经历:“2月22日下午测量队伍抵达柴米河。当时风很大,少说也有七、八级,渡船在对岸,经我们和他商议才开过来。但是由于风大浪急,渡船刚刚到河中心就被急流冲回头。第二次大家一齐动手,没浆的就用旗杆、标杆用力划水,但还是没有成功。大家搞的很疲劳,难道就这样不过去啊?不,一定要过去!大家想了一个办法,认为渡船位于河口下游,如果开到上游去避开浪头就容易过去了。立刻,跳下去五、六个人,找了一根绳将船往上游拉。过去约五六十公尺,又开始第三次‘强渡’。这次,由于大家同心协力,一鼓作气,终于胜利地到达了北岸,没想到这次小小的‘战斗’竟历时一个半小时左右。” 时处寒冬,又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周其忠一行21人只能肩担背扛,边走边测量,他们先后横跨了3条没有桥梁的河流,历时半个月时间才抵达灌云成功完成勘测工作。
工程施工期间,又值盛夏,周其忠与施工人员一起冒着高温酷暑,起早晚睡,平均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终于在9月底完成施工任务。日记本里记录到:“9月30日(星期五)晴。下午2时回到灌南,一到家就投入了抢装变压器工作,等待灌云送电。”
1966年10月1日,35千伏灌云到灌南输变电工程线路竣工验收,一次启动成功,正式向县城供电,灌南电力工业历史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校表台第一次试制成功是在1966年10月31日。周老的日记本上是这样记录的:“10月31日(星期一)晴。近几日由朱凤桐收费,我在家专门搞校表结线工作,完成了校验设备的接线。经过多次调整,校表台终于试制成功。”
自1959年灌南电厂对用户供电以来,大部分用户采用装表计量。由于设备、技术条件所限,至1966年10月之前,灌南所有电度表均需送到淮阴,委托淮阴供电所代为校验、维修,十分麻烦。随着用电户越来越多,解决电度表的校验问题迫在眉睫。首先需要安装校表台,这在当时采购不到标准电度表又缺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真实困难重重。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此前几年周其忠就一直注意积累仪表方面的知识,自学时将不懂的地方记在日记里,每次出差到淮阴,就主动前往淮阴供电所校表室参观学习,请教老师傅,日积月累下苦功。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筹备材料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校表用的关键设备升流器在市面上买不到,周其忠就到仓库里找 了一台废旧行灯变压器,将二次值线圈改成4伏后制成升流器。没有标准电度表怎么办?说来也巧,灌南电厂为体育场安装设备后体育场拿不出相关费用,周其忠便与体育场方面协商用秒表抵了安装费用,后来制作校表台时就使用瓦特表—秒表的方法来代替标准电度表进行校验。
历尽艰辛,材料终于收集完毕,周其忠开始拆装重组,又经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灌南第一台可以校验220伏单相电度表的简易校表台。后来,他改进加入变压器,又可以校验380伏或380/220伏三相电度表。自此,灌南地区计量电度表全部由自己校验、修理。
1985年,因工作安排,1985年,周其忠做起了单位最缺少的“笔杆子”。就是在这个并不熟悉的岗位上,他也干成了一件大事。“1990年7月23日(星期一)多云。与灌南县印刷厂协商共印刷500册《灌南县电力工业志》。”这一天,周其忠完成了电力工业志的编撰任务,他在日记本记下了这一重要的时刻。
1987年1月,淮阴供电局召开志工作会议,向各县供电局布置编修电力工业志的任务。由于灌南电力工业发展时间跨度将近30年,内容又涉及电力发展的方方面面,起先安排负责修志工作的年轻职工没有头绪,迟迟无法开展工作。上级领导几番催促,最后拖到10月份,周其忠才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一重担。他迅速落实修志人员,于10月13日召开灌南电业历届老领导、老职工20多人参加的座谈会,正式拉开修志工作的帷幕。
“我喜欢写日记,特别是在上班期间,把一些大事情记录下来,便于查询备忘。在编写电力工业志时,有很多细节的核实都靠这些日记本。”尽管有日记作为一手参考资料,完成编纂《灌南县电力工业志》这项任务,周其忠还是花了3年心血。他广泛收集史料,多方征求意见,去伪存真,数易其稿,历尽艰辛。
1989年2月初稿写成后,分章进行内部通稿,广泛征求意见,周其忠负责全志修改定稿。在修改志稿过程中,他仍不断收集资料,丰富志稿内容。1990年2月,《灌南县电力工业志》最终审定。
“自从1961年9月1日记下了第一篇工作日记,我就一直坚持记录,记了一本又一本。它们就像我的老伙计,伴随我学习、工作、生活直到现在。这里,纪录着我的喜怒哀乐与成长点滴,我常翻看,很有趣,也很有纪念价值。只是经历了修志和几次搬家,丢失了一部分,很遗憾!”抚摸着书柜上摆放整齐的日记本,周其忠感慨万千。
自1961年8月来到灌南电厂工作至今,已风风雨雨过去了一个甲子,周其忠也由一个风华正茂的19岁的青年变成了80岁的耄耋老人,他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灌南县电力事业,将一生的积累融入了14本日记本中。对此,周其忠说:“我,无怨无悔!”
(来源:灌南县融媒体中心/沈烈洲 王冉 编辑/赵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