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别熬夜,小心“中风”找上你!

2021年10月29日 16:35:0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 我国是中风高发国家,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显示,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 (GBD) 数据显示, 中风是造成我国寿命年损失 (YLL) 的第一位病因。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中风,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中风。

  记者今天在江苏省中医院采访到脑病中心主任吴明华,教您如何及早识别,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中风危害大 秋冬季高发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该病因发病急,症状呈现多样化,病情变化迅速,常留有后遗症,死亡率很高,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更为严重的是,存活下来的卒中患者中,约有75%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重度残疾者占40%以上。

  人的一生中出现中风的概率是25%,但是中国人,特别是男性一生中出现中风的概率是40%。中国人脑卒中的死亡率分别是日本的3.5倍和欧美国家的4.5倍左右。

  年龄、性别以及遗传是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的男性是高发人群,但是有年轻化趋势。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高脂血症、肥胖的人容易发中风,这些都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尤其到了秋冬季节,气温骤降,血管对温度变得敏感,容易导致血压值异常上升,若不加以注意,此时也非常容易引起脑中风。

  中风的前兆:小中风

  脑卒中发病前大多会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

  通常表现为突发颜面部、上下肢或单侧肢体无力;突发言语障碍,或理解力下降;单侧或双侧视物模糊;突发头晕,平衡调节障碍或行走困难;突发不明原因的头痛等症状。多数患者每次发病持续时间仅数分钟,24小时内可恢复正常,极其容易被患者忽视。

  需要注意的是,约有三分之一的“小中风”患者最终会发展成中风,而有 4%~20% 的患者会在“小中风”发作之后的三个月内出现中风。

  对于高风险患者来说,2 天之内就有 8%~10%的概率会出现中风。因此小中风是患者发生卒中危险的警示信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紧急医疗救治。

  识别脑中风  牢记“中风120”口诀

  大脑是人体的“中枢”和“最高司令部”,一旦出了问题会危及全身,脑卒中也是如此。正常脑组织在缺血3小时后就可能出现不可逆变化,6小时后缺血脑细胞将出现坏死。

  卒中患者的救治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且致残、致死风险增加。缺血性中风如果能在发病4.5小时内及时到医院溶栓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终身残疾也可以得到预防。

  识别是否是脑中风,要牢记“中风120”口诀:1看——看1张脸,有没有忽然不对称,口角歪斜,伸舌偏;2查——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1侧无力,或有麻木的感觉;0(聆)听——说话口齿不清,表达困难。如果有上述症状,应快速拨打120送往医院。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4人中就有1人会发生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致残。以往脑卒中较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年来,临床上三四十岁的年轻患者并不少见,要特别警惕!

  每天凌晨四五点才睡 39岁男子熬夜突发中风

  10月28日晚上,南京市第一医院河西院区神经内科连续收治两例年轻患者,都是突发急性脑卒中,病情凶险。其中一位患者39岁,没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也没有家族史,医生判断,患者突发中风与长期熬夜有很大关系。

  患者说:“就是熬夜比较多,一般熬到凌晨四五点,这样熬夜的情况有四五年了。”

  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赵红东说:“生活方式不好,熬夜、休息得很少也会造成你的血压持续处于比较高的状态,还好来得比较早,进行了溶栓治疗,溶栓之后他的症状都消失了。”

  卒中发病日趋年轻化 出现这些征兆尽快就医

  医生介绍,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表现为血管破裂;还有缺血性脑卒中,表现为血管堵塞。脑卒中发病急,致死、致残风险极高。

  江苏省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施海彬说:“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欧美发达国家平均脑卒中的发病的年龄是75岁,我们国家比人家年轻10岁,60多岁的人就发生了,我们碰到年轻的,四五十岁颈动脉有狭窄,生活方式又不运动、饮食又失控等等。”

  医生介绍,识别卒中的早期信号,出现难平衡、看不清、面不正、臂不平、语不灵的症状,要快速拨打120。

  “早期识别的时候,往往病人会有其他的症状,会掩盖主要症状。”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徐运表示,“特别是有高危因素的病人,比如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血糖偏高还没有达到糖尿病,包括血脂异常、尿酸异常的,比较肥胖的,有吸烟喝酒的,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我觉得要特别警惕,看看有没有卒中的早期的症状和体征。”

  专家提醒,“有这些症状的时候首先到急诊,这个非常重要,挂号的时候就讲,我可能中风了。”

  赵红东说:“再通脑血管的治疗都有一个时间,早一点、早一秒、越早越好,这样大脑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它的功能,我们溶栓的话有个4.5小时的时间窗。”

  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处长朱宏说:“进院以后所有的诊疗过程采取没有任何阻挡的绿色通道,比如患者没有带钱,不需要收费的,第二个进入绿色通道以后,所有的医护人员围着他转,而不需要病人家属跑东跑西,目的就是在发病到医院真正救治的时间尽可能缩短。”

  从2010年开始,国家脑防委组织200多家三甲医院在全国范围内筛查卒中高风险人群。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例,每年开展的筛查达到6000人,对筛查出来的卒中高风险人群定期电话随访、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卒中发病风险。

  卒中后,还能康复吗?

  脑卒中后,有些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但是留下了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后遗症,他们应该怎么办呢?近年来,南京在多家医院建立卒中中心,从抢救、治疗到康复的一体化全程管理患者,帮助他们康复。

  57岁的蒋阿姨两周前突发急性脑卒中,在家摔倒,所幸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还是留下了后遗症,走路有点问题。

  住院期间,家人帮蒋阿姨找了专业护工进行定期按摩,目前蒋阿姨的腿可以在床上轻微活动。但未来能否正常走路,医生表示,这一切还是未知数,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

  而像蒋阿姨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经过救治后,近七成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常见的有偏瘫、失语、智力障碍等等。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鑫表示,“发生脑中风一旦救治稳定,我们要尽早去做康复,越早康复恢复越好。很多人自我感觉病情不稳定,不适合去做康复,就不能得到康复最早干预。”

  卒中患者发病后的48小时,其实就应该开始进行康复,临床上叫做康复治疗早期介入。比如,医护会给予一个良肢位的摆放指导,可以预防后期的肩关节半脱位。吞咽功能也需要训练,避免因为咳呛导致肺部感染。

  急性期过后,患者需要一个全方位的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很多时候要做高压氧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对康复治疗还停留在推拿、按摩、针灸层面上,但是这其实只是康复的一部分,其所涉及的科室众多。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副院长许贤林表示,不是单纯的神经内科、外科医生就可以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需要多学科协作,得到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心血管科以及信息中心这样的帮助,才能得到比较好的功能完善,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指导和治疗。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邓曦 郑伟 方晨 汤安佶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汪乐萍 通讯员/孙茜 编辑/高若婷)

layer
快乐分享